想写下博士论文的写作历程,源于看了《天真的人类学家》一书,人类学家巴利去往非洲做田野考察的这本日记看的我哈哈大笑,但诙谐文字背后的颠簸、慌乱与艰苦的生活条件却都被形诸笔下,而作者的乐观幽默以及对于学术价值的怀疑让我觉得这是投身人文学术年轻人在思索时不能回避的疑惑。论文写作并不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不过我至少不会有巴利那么多无语问天的时刻以及遭受生理上的折磨,毕竟我不用田野调查,只需要游走在图书馆和办公室自习看书敲电脑。不过人类学家没什么可做的时候就收集资料,而有时候字数对我简直成了一种执念,比如我今天敲了多少字,我一共敲了多少字了。说了这么多觉得按照事情的源起经过发展结局的过程似乎应该交代一下自己的选题和写作。
现在是2018年的5月24日,在和室友以及师门伙伴日复一日哀叹时间流逝,一个月又要过完的丧气中,我的博士毕业论文写作还是没有太多进展!这种随着时间流逝而没有出来相应的成果的日子便让人沮丧和担忧,但好在经过这些年的学术训练和自己经历的并不算长的二十多年的人生,我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一山放过一山拦”才是最正常的生活状态。生活的一帆风顺可能就是所谓的别人的人生,人会觉得别人顺风顺水,源于每个人对于挫折的承受度和判断也是有差异的,比如我当年等待考博放成绩时夜不能眠,如坐针毡,心力交瘁,而招生办的信息变了又变,时间改了几次才最终放出成绩,在临近出成绩的紧张不安与不出成绩接着等的数次折磨中,最终在我已经像一条咸鱼一样,所有的热情和希望都被耗干才终于知道自己通过了,那一刻可以说非常的波澜不惊了。而我的高中室友并不能体会这种感觉,因为从她 的视角,我大学毕业顺利考研,后来又顺利考博,一切顺遂又省力,所以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是有道理的。
我的论文其实选题很早,虽然不是延续硕士时的题目,但是因为硕论题目一般,就如地里只有一颗土豆,我掘地三尺也出不来一个西瓜。所以我考上博士的时候就暗自想下次要写一个自己感兴趣又可以深挖的题目,在博一第一学期的时候,在导师的课堂上,偶然一次他提到饮食文化,我忽然觉得饮食既然是人生存的基础,从过去到未来,永远与人类紧密相连,最简单的就是最深奥的,而且吃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啊,虽然我的专业是古代文学,但我并不想去研究文艺理论和以及作品分析,这让我觉得枯燥,而且觉得跟生活实在是相去甚远,虽然已经好像不能为社会主义怎么真的添砖加瓦,但一条道走到黑,我还是对于文化的范畴更感兴趣,于是博一就自己确定了这个题目,去年十一月开题的时候,我已经写过汉朝的饮食文化了。也就是说我开题已经半年了,但是到今天,汉朝以前的绪论没有整理,汉朝孤零零的写在了那里,从这学期开始在魏晋游荡,但是魏晋就是一个疯癫的时代,人的觉醒伴随着欲望的追逐,养生观念与死亡观念有关,死亡观念与前朝相比又发生了很多变化,于是就这样自己把自己绕了进去,昨晚才重新理清思路,分开来写,不能全杂糅在一起,不然没法继续了,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就逻辑混乱,什么都表达不清了,感觉自己像个困在森林里的疯子,讲不清楚也本来处在不清楚的地方。然而,这还只是魏晋,后面还有南北朝,南北朝自然与佛教相关了,素食文化会是重点,但是对于佛教自己所知又甚少。去论如何,写起东西来,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但我终究也是下了决心,五月结束的时候,魏晋必须要走完,因为六月要参加高考阅卷,阅完卷会觉得六月所剩无多,这个学期也就结束了,时光不能都被狗吃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