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央视近日公布的春晚名单,三天后的狗年春晚上,我们将不再见到董卿和朱军的身影。官宣一出,舆论惋惜,而董卿随即发博回应,告别相伴十三年的春晚舞台。
在博文里,她四两拨千斤地交代了离开的原因,其中有一句话很打动我:春日迟,卉木萋,言有尽,意无穷。
作为央视每年最隆重的综艺盛会,新陈代谢是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纵使卿本佳人,腹有诗书,也难敌大众对综艺节目主持人新鲜感的诉求,每年在央视官博下面刷屏的留言“看腻了这些老面孔”,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新老更替是迟早的问题,这点董卿很早就明白。
2014年,正处于事业巅峰的董卿给自己来了个“急刹车”,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南加州大学留学一年。当时的董卿已在春晚走过第十个年头,牢牢占据“央视一姐”的地位,风光无限。对于外界的不解,董卿曾在采访中回应:“我发现近年主持节目形式雷同,没有太大突破,因此希望通过留学深造希望开拓视野,更新思路。”
实际上,彼时刚过不惑之年的董卿怎会看不透,以自己的年龄,留给她在黄金时段综艺娱乐节目继续唱主角的时间已不多了。所谓“中年危机”,何尝只是我等寻常人的烦心事,站在中年人生关口的央视名嘴们,承受的压力更大。
幸运的是,充电回国后的董卿终于找到了最契合的节目路线。2016-2017连续两年主持《中国诗词大会》大火,2017年她以制作人身份推出的节目《朗读者》更被盛赞为“央视文化综艺”的新突破。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神董卿,至此也完成了从“颜值”到“才值”的完美切换。此时从春晚退出,完成新老更替,于她于央视,都是最好的时机。
当年倪萍曾形容自己被周涛取代时的心情悲壮:“觉得失去了一块阵地”;相形之下,董卿的姿态要轻松优雅许多:“春日迟,卉木萋”,江山代有人才出,自己以后的生活状态则是“平日做些喜欢的节目,逢年过节还可以和家人在一起,良宵未尽似此星辰”。寥寥数语间,陪伴我们十三载大年夜的董小姐已转身向前。
董卿曾说:“一个聪明人不仅知道他什么时候上场,还知道他什么时候离开。离开的时间,决定着是你看大家的背影,还是大家看你的背影。”不得不说,在离开的时机和姿态上,董卿的把握堪称完美。
而这其间付出的努力和辛苦,恐怕只有董卿自己知道。关于留学,她说“你要经受得住所有落差,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学习如何变得强大。困难肯定是有的,急刹车也许没有让我头破血流,但至少鼻青脸肿是有的”;关于栏目制作,她曾在《朗读者》的同名新书见面会上谈到:“我做了这个节目之后,因为熬夜、策划、录像、后期,见过北京城后半夜各个时段的样子;我有一把蓝色的小镊子,以前用来把眉毛,而过去这一年用来拔白头发”。
辛苦吗?当然。但值得吗?至少在我看来非常值得。所有努力,为40+的董卿积累了足够的底气,她才能在此时如此骄傲优雅地转身向前,步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2
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
这道理在哪儿,都一样。
我们公司刚刚经历了一次高层大换血,少壮派全面掌权,紧接着开始换中层,指导精神就是总部45岁以上中层一个不留,要么下放安置闲职要么拿补偿走人。这么大力度的铁血政策,引起怨声载道。没想到的是,总裁办42岁的负责人L总,原本不在“清退”之列,工作也干得有声有色,却第一个跑去跟人事部门谈判,主动提出去千里之外的山东公司开疆拓土。
我们对此都很不理解。作为我曾经的职场恩师,小盼私下里劝她,却无法改变她去意已决的心。年前的送行宴上,L总对我坦露心声,原来她早已感到办公室工作的天花板太低,上升空间有限,又容易被替代和边缘化。这次的人员调整,很多人避之不及,对她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L祖籍山东,又在行政管理线上工作多年,长袖善舞的她利用各类媒体和行业协会活动的机会,早已积累了广泛的人脉。而山东公司属于我司近期刚刚开拓的新版图,组织架构和业务都不成熟,很多人不愿意过去。L此时争取过去肯定是有一场硬仗要打,断非闲职之流。因此北上山东,转型成为封疆大吏,原本就在她的计划中。
一届女流,转型领导外省地产子公司,还是在山东那样民风彪悍的地方,从投资拿地到营销策划到工程管理,想想也知道没有哪一样是能轻松拿下的。但以我对L的了解,她聪明、肯拼、知人善用,又对整条行业链有深刻的理解,相信她定能开辟一番新的事业。
3.
过去一年,有一个词被频繁提起——中年危机。从华为清退34岁员工,到中兴40岁被劝退员工坠楼身亡,从职场35岁天花板,到90后集体步入中年焦虑症。30-40+的职场人身处新旧交替的历史夹缝中,一边眼睁睁看着95后们蜂拥而至,靠近舞台中心,一边患得患失不敢动弹,生怕丢失眼下的既得利益。
新陈代谢,周而复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这亘古不变的规律,我们当然可以天天喊着“中年危机”抗议职场的残酷,然而这并没什么卵用;唯有像董卿一样“撕掉标签”,勇敢跳出原本安逸的生活舒适区,才能继续向前,不破不立。当然,每一次告别过去转身向前,都需要极大的勇气,付出极大的努力。
董卿曾这样描述自己32岁离开上海闯荡央视时的心情:“最后一次录完上海台的节目,我在深夜一个人开车回家。摇下车窗,眼泪便情不自禁流下来。马上就要告别这座城市,很伤感。关键是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我,你在央视会做得很好。我就不会哭了,我会义无返顾。但人的抉择之所以艰难,是因为你只知道失去了什么,而根本不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
在2017年第七期《朗读者》的开场白里,董卿讲述了她的告别观:我们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我想在此刻,这句话非常适合送给从容告别春晚舞台的董卿,也包括人近中年尚不知如何告别过去的我们每个人。
所谓的中年危机,原是危中有机,关键看你是否能努力把握,在一次次碰得鼻青脸肿的经历中积累底气,和过去挥手告别。
所有努力,只为骄傲转身;
所有转身,只为精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