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旭东曾这样说过:“教育最美妙的境界是有心而无痕。”当时觉得非常有道理,但又说不出它具体好在哪里,以及如何去做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最近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那就是面对学生时要“有心”,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而在教育学生时则要“无痕”,即教育的过程中无需唠唠叨叨说太多,只要方法得当,同样会实现教育的目的。
去年九月份接手现在的班级,很快便发现这个班级的优秀学生以女生为主。当时就想,要充分发挥这些女生勤奋刻苦、耐心细致的优点以带动班里的其他学生,我想象着她们能积极发挥带头作用,无论在课堂还是其他方面,都能使整个班级的风貌不断攀登新的台阶。但接下来的几节课每每让我心灰意冷、失落颓丧,课堂上几乎没有人主动回应我的提问,更别提举手了。我的每一句话都仿佛把拳头打在了棉花上——有劲无处使。我归结为她们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班集体,还没有完全适应我的教学方式及周围环境,过一阵子自然就会好。同时我也在不停地反思自己,绝不能因为学生回答错误而批评,更不会因此而惩罚。但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她们依旧故我,温柔地一塌糊涂。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反反复复地强调,要求他们主动回答问题,但一些女生依旧举止扭捏、声音微弱。后来,我又找了个别同学单独谈话,告诉她们要大方,要积极,但她们好像商量好了似的,对此充耳不闻。也因此我经常带着不悦的情绪上课,每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叹息,忍不住数落几句,带着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怨气。
批评、抱怨均不能使情况有所改观,只会让自己更加疲惫。一个忙碌的周末里,我整理自己的书籍时,偶然看到了尹建莉老师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再次捧起,翻看了一阵子,突然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所谓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我何必跟这些孩子较劲,让她们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做事,既然她们是文静的、柔和的,我又怎能让她们变得彪悍泼辣、要求她们无所畏惧?
于是,现在的我绝口不提主动、积极这些字眼,不再刻意去刺激任何人,依旧按照以前的步调上课,遇到问题就直接点名提问,对每一个同学的回答都给予积极的回应。那些回答过问题的同学,好像尝到了答题的甜头,逐渐积极起来,而那些不曾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开始跃跃欲试,甚至在某节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这个变化另我惊讶,反而让我觉得以前的努力都是在使蛮劲。我想,朱旭东老师的那句“教育最美妙的境界是有心而无痕”,便是对这件事最好的注解。
做一个有心的老师,时时想到维护学生的自尊,当问题出现时,我们所要做的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适当的引导,当真正做到教育学生不着痕迹时,或许很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