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父母教导我最多的是“要听爸爸妈妈的话,要听老师的话。”这个潜在的暗示就是如果你不听父母的话,你就会走歪路,如果你不听老师的话,你就会一事无成…”于是,我就成为了那千千万万个很乖的孩子中的一员,现在看来这的确没什么不好,但是我知道我的内心一直住着一个胆怯的小孩,不敢轻易尝试新东西,不敢随意挑战自己,很容易自己设限。
而且从小到大我一直有个错误的旧知便是,爱父母就要顺从并表现出超出年龄的懂事,爱老师就要用好成绩回报老师。现在想起来,的确在那个年代,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也是这么长大的,他们所学到的育儿方法就是“棒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所以,他们惯用奖惩来激励我,用表扬或批评来衡量其他孩子的“好坏”,当这些都没有的时候,我常常会有种无所适从,无处安放自己的内心的感受。
如今,时代不一样了,今天的成年人已经不再给孩子树立服从和顺从的榜样(当然是件好事),也不再有“只有父母说了算”的传统观念,却听到抱怨孩子不听话的越来越多了…走在大街上经常会听到婆婆爹爹,爸爸妈妈带着更可怕的“咒语”和“威胁”对着孩子——“你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你再不好好学习你就完蛋了!”“你再打游戏你就废了”!“你再不…我就揍人了!”…这些威胁短期确实能看到效果,时间久了,孩子有反抗能力的时候,你可能会在吐血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有闺蜜问我:带一个孩子为什么这么难?我的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而你的孩子为何那么听你的话?我想说,我也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最有效的办法便是积极的暂停,你可以默数1-20甚至到50,100让自己安静下来…即便很难,你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这时候你才有足够的精力去想有什么办法解决我们的矛盾,怎么做才会让我舒服,孩子也听得进去。
暑期的小卓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在家是“自由而又放纵”的。今天下班回到家里,看到家里的书依旧随意摆放,沙发套子都被弄得凌乱不堪,不得不承认这时候我心里顿时涌上强烈的不满,小卓带着一脸不自知的笑容扑向我,我往后退了几步,说妈妈得先去洗手间洗个手和脸。我洗了手,用冷水擦擦脸,这时候我安静了很多,脑袋里出现各种情境——如果我说:“你怎么又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他一定会反驳我,他等会会弄,等到最后可能就是装听不见了;如果我说:“你应该去把自己的书收好,不然我都扔掉!沙发不弄好就不给你坐!”他可能会很气愤的说我一回来就发火,就是不收拾;如果我说:“你为什么不知道收拾和整理,妈妈很累,回来整理这些更累!”他也许服从了,来跟我道歉,却很内疚,然后战战兢兢的长大…最后,我走到他的身边照例拥抱了一下他———
“今天京胡课拉琴拉的愉快吗?围棋下赢了没?”
“嗯,很开心,明天我还要去的。围棋我只做了练习,来不及下一盘了。”
“好的,有没有发现你的书躺在地上了,还有我们的沙发套子都脱落了,你要帮我一起整一下吗?”
“喔!是我弄得。”(这时很积极的去整理,虽然整的不是很好。然后让我帮忙重复整理一次。)
我们时常习惯跟孩子说话带着情绪,并且用命令式,告诉式的口吻,“你应该,你为什么,你必须”,常常得到他们的“顶嘴”和“无视”,我们想他们能拥有的“理解他人,尊重自己,责任感,自控力,判断力”一个也没有得到。所以,想让孩子“听话”,我们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我们自己平静下来,尝试练习“启发式提问”的沟通方法,要相信只有“感觉”好了,才会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