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小朋友无论是选择打回去还是告老师,都说明他用自己的方式在解决问题。只是有些小朋友觉得告诉老师丢脸或者老师解决不了问题,所以选择打回去。而有些小朋友自知打不过对方又气不过被欺负,所以选择告诉老师。
其次,这两种方式不要单纯地去判断它的优劣,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这个孩子比较冲动易怒,那么我们就要引导他暂时不要打回去而是告诉老师;相反如果这个孩子比较软弱,那么就要告诉他一味地退让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应该要义正词严地告诉对方你的底线,态度要坚决,要让孩子明白软弱才是自己要克服的心理障碍。让孩子获得性格的平衡是我们家长需要关注和引导的。
一般情况下,都不要随意建议小朋友打回去,因为小朋友没有足够安全意识和对事情严重程度的分析能力,如果随手拿起一把剪刀之类的后果不堪设想。
最后,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其实本身对打不打回去这件事的认知就是有偏差的。他们认为打回去大不了出点医药费,挨打这么窝囊的事绝对不能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要是所有家长都这么想,那么就进入了个“以暴制暴”的死胡同,你打我我也打你,不管任何情况,就是不能吃亏。
以偏概全、一概而论真正伤害的是自己的孩子,因为他根本没有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根本不具备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的能力。举个例子,我有个表哥和表弟,小的时候表弟老是被表哥揍,外人肯定觉得是表哥蛮横无理,而我明白表弟活该被揍,为什么呢?表弟嘴很贱,总说一些对方听不下去的话,表哥嘴上功夫不行那怎么办呢,就只能依靠年龄优势,揍表弟一顿,换句话说表弟的揍是自己送上去的。所以很多时候对方孩子可能已经被你的孩子刺得遍体鳞伤才选择动手打他的。其实有时候语言的伤害远比肉体的伤害要深得多。
我们总是相信自己孩子说的都是真的,都是对的。但是孩子也有趋利避害之心,哪些自己做的不对,说出来要被爸妈骂的,他会自动跳过或者将其弱化,而把对方的错误借机放大。这就是大部分孩子的心理,所以作为家长,不要太相信孩子所说的话,太把他们说的话当回事,否则孩子会有恃无恐、自私狂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