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这个周末两场活动。在闵行忙完,去松江布场,结束后晚上六点,累的不想坐地铁,于是打车。路上,司机大哥把手机屏幕划了好几趟才让我们看完整个手机地图上堵车的红线,他还说:“你看这段堵的都发黑了!”
哈哈哈哈,我们并不着急,就这么坐着放空也很好。
4/21
一群难以遵守规则的大人,可以教出一群有规则意识的孩子吗?
希望事事帮着孩子做的大人,可以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吗?
心口满是伤痕的大人,可以带给孩子温和而饱满的爱吗?
假使答案难以乐观,那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在没想清楚不知为何、不知怎么做的情况下,就意外地成为了爹妈。
人们觉得生育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因为似乎人人都在做,而且“好玩”。但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呢,你迈出一步,可能是激发,可能是毁灭。你负责任吗?你负的起责任吗?
离“懂得教育”还有很远的距离,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不必要多么的懂得,当你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灵魂般地去尊重,就简单很多。
4/22
住在成都的前辈给我送了《林徽因全集》,希望我向林徽因学习。之后通话。
前辈:“书收到了吧?我建议你以后搬来成都噢,林徽因就曾在成都XXXXX。”
我打趣地回:“不用去成都的,我在上海也能成为林徽因!”
前辈:“你在上海只能成为张爱玲啦!”
其实,我只想也只能成为我自己哎。
4/23
世界读书日,快被各种公众号吹爆了。看到类似于“敬还在坚持读书的你”之类的文字,只觉得厌烦。对这般文字感到认同的,恰恰是没那么喜欢读书,所以需要“坚持”的人吧。
作为大三、大四才真正开始阅读的我来说,可以说起步是相当晚了。现在的我认为,读书这事儿吧,和看电影、看话剧、看展览一样,都在动用自己的感官,丰富灵魂世界啊,然而,怎么好像读书的人,灵魂就更高贵了?可拉倒吧。
你就自顾自地享受其中就好啊。
4/24
今天趁早小总管发的两条动态都让我很有共鸣。
一条说,她想成为一个「极度坦诚」的人。
另一条说,她现在不是悲观主义者,也不是乐观主义者,而是「可能主义者」。
脑海里的我点头如捣蒜。
想来也是神奇,她也是社工毕业,曾在教育公益组织任职;她现在的职位,是那会我还在澳洲读书时,想飞去北京面试的岗。那会阻挡我的,大概就是内心的自我认同能量值非常之低吧。
渐渐发现,喜欢、欣赏分为两种,一种是逢人便聊便说的“我喜欢”,一种是默不作声地悄然关注。没有优劣之分,但可以让我全然地心无旁骛地成为一个博爱的人。
4/25
从胸腔到胃,似乎都有一股暖流在涌动。又有一个朋友即将离开上海,她希望以读书会的形式和大家告别。
其实,我和她的交集并不多,但她是那种,我一看到就希望能够了解的类型(当然这个标准是我自己定的),大概是有一种“厉害的人”的气场和气质吧。正因为如此,我也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开启交流与交往。
收到她的邀请,本就是一个惊喜了;更强烈的暖流来自于——我可以直言不讳自己内心的想法——直白地表达欣赏和喜欢。毕竟,这不是对谁都可以做到的。
4/26
早上醒来,在床上躺着,直勾勾地望着窗外的天,心想:天呐,一天又开始了。连续工作的第十二天,依旧是兴致不高的一天,需要很多的勇气才能面对这个世界——但是我也知道,这都是暂时的、间歇性的。
随后,身体又从床上挪到了桌边,倒Y字的瘫在椅子上,静默不动,眼睛略过台灯、床角、枕头、被子,以及沟壑纵横的床单。心底有个声音跑出来: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立足可真是不容易啊!要费多少的功夫才能把这屋里一件件的物品挪到此处啊。
然而,这竟然就是我现在的生活,是我自己选择,一点点构建起来的——有点不可思议,又有点满足。
我想起了硕士毕业留在美国工作的发小,她现在在干着一份自己的喜欢的工作,静候着当地身份的抽签,说和关系不错的处女座同事在一起,就会想起我来;
我想起了今年一个人搬到澳洲最南端小岛的前前前前前室友,她说接下来可能是看海吃海鲜到吐的一年,这也是她留在澳洲的最后一个机会;
我想起了从澳洲毕业后回到了自己家乡的前前前前室友,她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女博士,还和我同一天生日,即便被各种实验和论文搞的日夜颠倒,也还是在自己的领域里畅快悠游;
我想起了那个从家乡来到上海,又从上海回到故乡的老友,于是,我得以知晓这其中的差异,仿佛感知着她的感知;
我想起了那些个和我在同一片故土长大,又都游走在上海的姑娘们,她们是让我对这个城市更亲切的分子,是有事没事约一个的任性所在……
我知道自己是坚强的,勇敢的,不轻言放弃的;但我也知道,这些在外闯荡的姑娘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作出的选择,也在支撑着我前行。见的多了,听的多了,我们便越来越相信,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明白那些痛苦的感受还会来袭,但我们总能想到办法去消解的。
回看我和这些漂泊的姑娘们一路走来的样子,不也是《美国/澳洲/上海……女子图鉴》吗?不见得比剧里演的逊色。
我把这些故事都种在心里,我好像轻而易举地就成为了富有的人。
*今天下班后,被两个人提醒说:今天该发文章了。原来这不仅仅变成了我的一个日常,也成为了你们的。
*与有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