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经济学010 - 选择和歧视
1. 内容总结
稀缺是必然导致歧视,我们不应该问要不要歧视,而应该问:如何歧视
昨天学了稀缺是必然存在的,人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那么在无法完全满足的情况下,人必须做出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区别对待,区别对待就是歧视。
歧视是不可避免的(歧视一词总有贬义的感觉),只要存在稀缺,人就得区别对待事物,按照自己的标准做出选择。
《巴基诉美国加州大学董事会案》引出了学校为了避免歧视,而引出了新的歧视这件事情,薛教授总结:
- 资源是稀缺的,对学生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歧视是不可避免的,谁的立场都是有倾斜、有偏颇的
- 重点是,谁有权歧视、谁承担歧视的后果,学校是招生主体,是有全力做出歧视的,而未来接收学生的企业、社会,是最终要承担歧视后果的
2. 课后思考
昨天说稀缺的时候,没有想到会引出歧视这个概念,而事实正是,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歧视,充满了选择。
结尾提到,要关注的是如何歧视,我理解为要关注歧视的规则,也就是选择的标准,比如大学招生的标准。标准中出现漏洞,我们可以利用之也可以抗议之。否则,对于被选择的学生而言,也只能接受,比如对少数民族的高考照顾,招生标准中有一定的政治考量,但对于广大考生来说,也只能接受、正视这种歧视。
一般来说,对于公共机构,歧视的承受者是全社会,可能不仅仅是企业。因此歧视的标准应该是要公开、透明的,而不是藏着掖着。
2.1 课后习题
很多人都喜欢说,“我不赞成结果平等,我主张机会平等”,你觉得这话有意义吗?
首先,不赞成结果平等,平均主义的坏处,会弱化个体奋斗价值,大锅饭的坏处应该说大家都已经深有感受。
至于机会平等,我觉得是有意义的,但要在一定条件前提下、一定范围的公平。
以高考招生标准为例,可以在大范围内对少数民族进行优待,可以对上海地区进行优待,但是不能说就是本大学就是要张三而不要李四。
也就是说这种标准,至少应该是有理有据、代表大学集体定制的,而不是按照某个个人意愿定制出来的、针对某一两个个人定制出来的、毫无逻辑的标准。同时,这些标准,应该公布于众的,这样能够确保大家在同一套标准下竞争。
3. 与现实的联系
生活处处有歧视,人类每做一件事情、每做出一个选择,都是一种歧视。比如工作考核的时候,下属的表现很多时候难以量化,你给甲评价好点,给乙评价差点,也是一种歧视。
大部分时候,这种歧视是灰度的,是凭人的感觉的,并没有和明确的指标来指导。
4. 行动和改变
4.1 歧视无处不在,正视歧视,按自己的思路去走,不要受到约束,不纠结于一两次的歧视结果,但是要弄清楚歧视的标准,比如买房限购的标准是什么,国家政策是怎么样的
4.2 正视歧视好的一面,不带情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