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认为一向不太管我的妈,给我打电话。先是一顿“吃了没”的问题,然后紧接着问我:
“你最近工作怎么样了?”
“还行......”
“你这恋爱谈了吗?有合适的人吗?你得抓紧了,那谁谁谁都结婚了。”
“你看处对象还要两三年,再不抓紧处完之后结婚就晚了”
“趁着现在我们还可以帮忙,到时候方便帮你带孙子”
为什么会着急婚育?
婚姻制度推倒到中国的很多年前。那时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基本上没有独立收入。从某种意义上说,嫁娶一个郎君,其实就是换得一份保障,一份经济上和生活上的保障。而同样,在古代,对于女性的贞洁要求特别严格,因为如果女性都不能保证从一而终地对待丈夫,那么丈夫很有可能会怀疑生产的后代是不是自己的骨肉,在那个时代,“养儿防老”是一种“金融工具”。万一是隔壁老王的孩子,那对于老去的人生从现实意义而言很不利。
而今天,女性地位得到提升,女性可以不依靠丈夫而独立生活,同样,对于“养儿防老”的观念,从银行存款、社会养老保险金等多宗金融方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也保障了今后”无儿也能养老“的日子。
婚姻与育子在当今社会已不可与那时同日而语。
着急的社会影响
大概两年前,我外婆问我什么时候娶媳妇,我说还没计划这个事,我外婆有一些着急。
我问外婆:
”你为什么会着急,什么时候会让你想起来我外孙还没成家之类的事情“
外婆说:
“那当然啦,我和其他婆婆出去逛街的时候,他们都说自己的孙子在哪哪哪买房了,孩子都多大了。你说我能不着急吗?“
我问我妈:
”为什么谈恋爱要谈两三年才结婚?“
”那肯定呀,我和你爸就是谈了两三年“
我说:
“表姐什么时候结的婚,表哥什么时候结的婚,他们都是两三年之后才结的婚吗?显然不是,难道他们现在不好吗?”
所以,家长的着急,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站在你的当下来思考问题,这种对于孩子的急迫和焦虑却是”社会比较“后的产物,再加上完全自有的经历来要求我们。
着急的点或许不是替我们着急,而是替自己的所见所闻着急。
为自己负责
“你赶紧把这个事确定了好工作了,最好就是回成都来,然后在这谈个恋爱,这样两年之后也能结婚…..万一你俩忙,我和你爸有精力还能帮你带带孩子”
我问我妈你为什么有这么多着急的情绪?
人这一生都能这么就计划好了吗,你仔细回想你这半辈子。哪有所谓的赶紧做完就没烦心事的时候,每一个阶段都有需要做的事情,但不是每个人都是同时处于这个阶段的。
高中老师:赶紧冲刺!冲!最后一百天冲呀!冲完就解放,我告诉你们,你们毕业之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高中我妈:等你毕业,你想把头发染成大红色都没关系!
完美的高中解放之后,相信大家都知道我要说什么。转眼四年后,开始找工作,找了工作,找了工作开始买房子,买了房子开始结婚,结婚生小孩,生了一个再一个,小孩上哪个幼儿园?小孩要升学考试了?小孩学业跟不上呀!这个世界上有做不完的事,那是否我们每件事都要去做呢?
我承认我更倾向于个人主义的生活,我很认同的一句话就是 How you live your life is your bussiness. 人生从出生到现在遇见这么多的人,有哪一个人会自始至终陪伴我们一生。我们应该为我们自己负责,对自己人生的负责,才是对朋友、对家人、对所有关心你的人负责。
刚毕业“现在差不多可以找个对象,考虑结婚问题了”
着急的不是年龄,而是看待年龄的方式
“你不小了,你都26岁了!”
我发现我周围的朋友其实心态都还挺不错的,很少有人觉得说自己老了或是怎样,反而觉得自己依旧年轻。可是长辈却刻意在乎这个事情,26岁,究竟限制了什么?
在国外,很多留学生都是和老师一样的年纪,他们认为出来工作后,有一定经历,明白了自己喜欢的和专长的,再重返校园深造。
而我们周围的绝大多数朋友,对于留学这件事更多是“社会比较”之下,以及无所适从的焦虑产物。
40岁的人和25岁的人,的确在生理上有了一定的区别,但是这样的区别不足以让你去那么明确地区别什么是25岁应该做的事,什么是40岁应该做的事。成长的路上有快有慢,各不相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节奏,成为一个给自己自由的人。
有时候非常感动于父母对我们的关照,但会如这篇所讲的内容会造成矛盾。
思考下去,父母与我们之间,其实并不是年龄的差距,经历的差距,时代的差距。有很多同龄人,其实我们也难以趋同。我们之间,应该:
1、接受有效沟通——表达和交换我们的真实想法,而非情绪。
2、摒弃“虚假普遍性”——认为自己的观点都普遍适用于所有人。
这样,我相信我们可以跨越年龄、时代、经历,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