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就在说话间,年终就到了。年终一到,期末就到了。说到期末,我不免开始心慌,因为我的课还没有上完。
按照国家课程文件的相关规定,初中阶段是每周四节语文课。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四节!这点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谈何容易?当然了,我们实际上的课不止四节,我的语文课是六节。可即便如此,也不容易完成教学任务啊。
按照参考书上的教学建议,我统计了一下,它所分配的教学时间一学期总课时最少是64节,最多是73节。假如一个学期有18周,每周4节课,那么,我们得用去16周或者18周的时间来上课。注意,参考书上并没有为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安排时间,比如名著阅读、课后补白、口语交际和课外古诗词等。也就是说,如果按每周4节课来算的话,教材内容都难以学完。以每周6节来算,加上林林总总没有安排时间的教学内容,也是紧紧张张。
那么,这么有限的时间,如何能学好语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她需要的时间应该是更多的,即便能保证课堂上的高效率,学习内容的丰富庞杂也仍然需要足够的时间来保驾护航。当然,语文的学习必须依靠大量的课外时间,但是,课外时间不都是语文的。数理化英政史地生,甚至音体美也都有它们相应的作业。即使学生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应对。所谓的多读书,多练笔,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保障才能实现。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逼迫学生完任务,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啊,时间都去哪了?我们去向谁要回属于语文的时间?
还有老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基础、平时的特殊情况等客观因素,都可能影响教学进程。
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只能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上课能力,力争用最少的时间把握最重要的知识。
第二,吃透教材,整合利用。比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补白内容,无需专门讲解,可以随文学习,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需要花几分钟时间来解疑或者纠正偏差。
第三,有所取舍。教材中安排的内容可以在遵循课标的基础上有所取舍,比如,课外古诗词和名著阅读 “1+x”体系中的 “x”(自主推荐阅读篇目),就可以作为一个备用,适当时候可以一带而过。
总之,教学时间和学习内容是一组矛盾,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习最多的内容,是我们的共同期望,也是值得我们永远探索的一个课题。我们要努力的太多,要学习的太多。
一周四节课,自然是学不好语文的,作为老师,我们务必要在有限的课堂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他们打开语文这扇富丽堂皇的门,把孩子们领进奇妙的语文世界。做到了这些,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具备了学好语文的条件,那么,学好语文就是迟早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