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有时候无法给予对方真心的祝福?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做“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比如:我有一个姐姐,从我出身开始就被拿来和姐姐比较。我很讨厌这些亲戚朋友,甚至是老师。因为我更像一个男孩子,皮肤有点粗还黑,胖胖的没有酒窝没有双眼皮,头发自然卷。姐姐向公主一般的存在,又瘦又高,皮肤白且细腻。所以在没上学之前,无论什么方面,和姐姐相比我都输了。在亲戚们面前,我总是拿来被称为“假小子”的姑娘。
上学以后,姐姐好胜心很强,每天认真听课认真学习,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了当第一名的觉悟。她还喜欢体育运动,因为从小看金庸的武侠影视剧,所以有一颗想要练就“飞檐走壁”技能的决心。每天她都会让老爸帮她把沙袋绑在腿上,自己出去跑步。而我只是宅在家里,看一本看不懂文学名著。
所以,在体育运动方面,完全不用多想,我一直都是年级倒数几名,体育考试每次都是及格的边缘。而姐姐,由于小时候热衷于练就“飞毛腿”,跑步的速度足以和男孩子们一决胜负,更别说在女孩子中了。无论是长跑还是短跑,姐姐都能拿到全校前三的好成绩;如果只有女生参加,那她都会把第二名甩开好远。这样漂亮又厉害的姑娘,谁不喜欢?
姐姐的学习每次都是排名第一。那个时候,学校不排名,也不发成绩单。但是会把全年级前二十名的名单贴出来以示嘉奖。姐姐每次都在第一个位置,而我大概总会出现在倒数20名之内吧。
所以呀,我就只能当一片草,衬托姐姐这么优秀的花朵。
小时候一点儿都没觉得害臊,每天没心没肺的玩儿。
直到大学,空闲时间多了起来,我开始看各种各样的小说还有名著以及非名著。
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了爸爸妈妈和老师们的偏爱。包括我的同学们,见到我姐姐之后,他们都会惊讶于我们姐妹俩如此不同。姐姐温柔恬静,而我大大咧咧、风风火火。
所以,我后来再和爸爸妈妈交谈的时候,就会把一些细节放大,以此来证明自己真的不被偏爱。
所以,在姐姐收到夸奖的时候,收到爸妈过度的关心和爱的时候,我就会很不开心。就这一点,我从不会在任何人面前显露,我只是会因为这件事情而失眠,为自己不被偏爱而伤心。
我不是不能给予姐姐真心的祝福,我只是希望她不要分走爸妈太多的偏爱。所以有时候我就会无理取闹,本来不值得生气的地方,我就会模仿姐姐生气。最后发现,爸妈的处理方式真的不一样:对于姐姐,他们会细心开导。对我则不以为然。
所以我就把目标转移到姐姐身上,我会很冷漠,不愿意和她讲话。
直到今天,我才发现,其实姐姐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对我的帮助只是稍逊色于我的父母,排名在第三的位置。
她什么时候被我当成某种层面的敌人了呢?我不想追根溯源,当下才最重要。
其实把姐姐当成我的伙伴,也许就不会再因为父母的偏爱而感到失落了吧,因为姐姐也是那个爱我的人。所以,为什么要有那些无用的对比呢!因为那些自以为很细节的理由,就要忽视掉那些足以让我平安成长的爱吗?
其实并不划算,对不对?因为我深知如果我需要,父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无怨无悔会永远站在我的身后保护我的人,那就足够了。
爱不是博弈,也没有输赢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