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采访某制造业老字号的总经理,听到的全是哀叹,做实业如何如何太难,搞促销就卖掉,不搞就卖不掉,可是搞促销一来要牺牲利润,二来要付工人加班费,算下来获利者罕。我心说得,辛辛苦苦许多年,又回到世界工厂的老路上去了。或者说,这就是所谓的新常态了,消费者花钱进入紧缩状态。能不买不买,一定要买的少买或者等到搞活动再买,比如我老娘前几天看超市五香花生搞活动,一斤便宜好几块,兴冲冲赶过去结果人家说过几天才开始,于是就什么都没买的空手回来了。时间成本就算白搭,当然你可以说当成室外锻炼了哈。可能是个人接触的消费者大都在底层食物链上,比如报社的校对小哥都在休息时间去别家报社做兼职校对来的,而且有车也舍不得开,每次都坐公交去上班的,虽然他家门口就有地铁站,说着简直都是泪汗,不过的确大家的消费观都越来越大妈了。当然,个人那天是去为给企业写吹捧稿做采风的,心里无数次说:谁让你们不长进来的,嘴上还是要各种迎合来的。
神马,你说俺亏心,亏心不亏心,为的是五险一金,这是现在俺们每天都给自己打鸡血用的口号,你听听多励志啊哈哈嗬嘿。更有更级者,我们社跑银行口那兄弟的QQ、微信头像从来都是“节操君好走不送”,有时我们能从一篇稿里看到五六个槽点,对就是提了五六家的产品或名称,没错,就是收了五六家的钱,呵呵,只能说这兄弟对自家工作精准定位吼。
好了,给自己洗过地,再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说点所谓热门话题,也是心里实话吧。前两天看的一篇长帖:一位清华差生的9年混社会经验,个人是在清晨的北京开往春天和风沙并雾霾地铁上以一种非常扭曲的站姿聚精会神的看完的。其中那些为人处事的经验略过不谈,作者作为一个房地产从业者,无意中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是的,就是从春节一直大热的马桶圈问题谁之过。董明珠说企业都去钻营了,这是一方面,说的没错。虽然占的比重也就四分之一稍多,帖子作者提到的,从08年四万亿后各种实业经营者,对,就是制造业,都一窝蜂去搞房地产了,才应该占到二分之一多,想想前两年,各地民间借贷兴旺蓬勃,形势大好的时候,我们不是经常听到,某个开工厂的实业家,还是血汗工厂那种的,一年下来,辛辛苦苦,交了各种税,算过各种成本,扣掉各种费用,最后所得利润百万整,这还是工厂全年都有订单,良好经营、正常生产,也没嘛天灾人祸,比如工厂着火,工人工伤什么的风调雨顺大前提下。结果他老婆一年炒房挣了800万有余,实业家几欲吐血,直接把厂子盘了去搞地产实业了。
这种故事只要常看财经新闻的同学一定不陌生,其实几年前吴晓波那篇讲实业的文章,一口德国的天价锅,他的制造业老总的朋友说我们也能做,不过要在技术上、设备上加大投入,要下功夫,但是现在大家都去房地产上下功夫了。所以说新问题看来还是老问题,吴的一篇马桶圈的文章其实在几年前他自己就已给出答案。当然,这个问题太大了,愚钝如俺当然不可能给出什么靠谱的答案。虽然在俺看来天下的很多问题都是利之所趋,很多复杂的问题都可以替换成成本和利润,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为什么没有“匠人”精神,你辛苦琢磨,累死累活,做实的挣的不但不比做虚的挣的多,还随时有饿死的可能性,这可能也是现在中国各地越来越多手工艺技术失传的原因之一?!利之所趋么!
如果每件手工艺品的售价都是,那怕是那件鬼谷子下山青花罐的万分之一,预计也不怕手艺传不下去。好了,越扯越远了汗。对了,我去的那家企业,是家食品制造厂,采访之余听总经理吼产经副总的话里,他家的产品已经有18年没更新换代了,现在的市场份额、销售额都在不断努力的刷下限,创新低。找了几位原料商请来的日本技师研究新产品中,当然一直没成功,不然领导谈工作时便不用吼的哈。俺在一边听的真是各种黑线各种汗,你说你抗日都能成功两遍的时间,您家居然一直能做到止步不前真仍神仙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当然,创新还是要有的嘛,眼看着都快危急存亡之秋了哇。听这位总经理说新请了一位食品专业的研究生来负责研发工作,个人看着这位研究生食品检验专业的学历,食品企业零经验的资历,顿时想像俺的偶像撒切尔夫人一样,光速从包里掏出一本凯恩斯的书读一段来驳斥那些说她不懂经济学的人一样,从包里掏出偶像王守仁的<<传习录>>给他讲讲嘛叫知行合一,手动了两下想起书都在手机里,赶紧停止犯二不提。子说了,不可与之言与之言,失言。抱着不可失言的盘算,俺便虚与委蛇一番离开了这家百家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