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从这天起,北方正式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雨水最多的时段。
每次提到“三伏天”,思绪总是不自觉地飘回到小时候在农村过夏天的场景。
场景一,在村里水塘游泳。
在农村水塘游泳,应该是所有从农村长大的80后男人的集体回忆。那时候,几乎村村都有一个大水塘。一到夏天,雨水就将水塘填满了,男孩子们三五成群来到水塘边,脱的一丝不挂,噗通、噗通…,一个接一个往水里跳。
“狗刨”是大多数孩子唯一的游泳技术,双脚在水里不停的上下拍打,双手在水下像小狗一样,快速向后扒拉水。技术水平高的人,还会“扎猛子”,从这边钻入水下,从老远的另一边“露头”。这项技术,着实让我羡慕了挺长时间,最终也没练成,成为“终生遗憾”。
如果连“狗刨”这种初级技能都不会的话,是绝对不敢下水的。农村的水塘不像城里的游泳池,方方正正,水质清澈,深浅可见。农村水塘里的水特别浑浊,一眼看不到底,水底下更是深浅难测,深的地方可能有四到五米,浅的地方可能刚刚没过膝盖,在里面游泳非常危险,前一步还如履平地,下一步可能就深不见底。所以,经常会听到传言,某某村谁家孩子在水里淹死了。
即使大人们一再告诫孩子,不许去水塘游泳,可奈何水塘的诱惑力太大,只要家长稍不注意,孩子们就一定会遵守那个水塘的“约定”。当然,回家后,一顿胖揍也是避免不了的。
在水塘游泳,还经常会与一些“小动物”来个不期而遇,比如蛇和水蛭。蛇是水塘边的“常客”,几乎每个夏天都会碰到几条,不过,遇到我们是它最大的不幸,只要被抓到,基本没有生还的希望。被杀的情节也很残忍,先是被一群孩子放在水里甩着玩,玩腻了就直接剥皮掏心。水蛭俗称“吸血鬼”,大多数人都是听说过,没见过,因为只有在不干净的水塘里才有。水蛭很危险,一旦让它吸附在皮肤上,它就会往皮肤里钻,越往外拉,钻得越深。我曾亲眼见过一个同龄的孩子被水蛭钻了皮肤,鲜血直流,幸亏一个年纪大的孩子在场,拿着鞋底拼命拍打孩子的胳膊,水蛭才退出来。从那以后,那个孩子再也没敢去水塘游泳。
场景二,捕“知了”。
“知了”专业名称叫“蝉”,夏天一入伏,“知了”就开始活跃了。“知了”“知了”,叫个没完没了,让人听了心烦。但在农村孩子的眼里,“知了”可是仅在夏天才能吃到的美味佳肴。
“知了”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害虫,但是它本身富含高蛋白,味道鲜美。很多地方都有吃“知了猴”(“知了”的前身)的习惯,我们老家那则是“知了猴”和“知了”通吃,而且更加偏爱吃“知了”。
在我老家,“烹饪”这种美味,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将翅膀剪掉,放在盐水里腌半个小时,然后直接放到锅里“包干”,直到外皮口感酥脆,香味扑鼻。另一种做法更简单,直接油炸,出锅后,撒上孜然粉或其它调料。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第一种做法,能够保留“知了”那种特有的香味,吃起来,外酥里嫩,好吃极了。虽然已经快二十年没吃过了,但那种香味仍然记忆犹新。
说完吃,再说说如何捕蝉。
在我老家,捕蝉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套”,一种是“照”;一种只能在白天捕,一种只能在晚上捕。
先说“套”,工具就是找一根很长的竹竿,再找一根铁丝,折成圈状,绑在竹竿上,在铁圈上套上一张纱网,这种工具很常见,相信大家都见过。然后,专门找一些低矮的树,寻找“知了”的踪迹,一旦发现,手疾眼快,直接上套,绝不给它逃走的机会。可别小看这种方法,捕蝉高手一上午可以套半水壶的蝉,妥妥的几大盘。
再说“照”,工具有:一大捆木柴(玉米秸秆也行)、一大块长条木、一个强光手电筒。方法是晚上九点以后,月黑风高,找一片茂密的树林,最好是“知了”爱驻扎的那种树,在地上用木柴点燃一堆火,火烧旺后,用长条木头挨个去敲树,“知了”受惊会向着有亮光的地方飞,那场面如同下起了“知了雨”。敲一阵后,再去火堆周围捡“知了”,简直是“俯拾即是”。这种方法很耗费力气,但收成也十分可观,通常一堆火烧完,收获的“知了”就已经够几个人喝上一顿大酒了。
现在这两种方法估计已经绝迹了,没有人再去套“知了”了,也更不会有人半夜去地里放火。最主要的是,“知了”的数量已经远不如以前多了。
场景三,吃刨冰、喝汽水。
刨冰就是一个方形塑料袋,灌上糖精水,在冰柜里冻成大冰疙瘩,小卖部里两毛钱一袋。
汽水就是玻璃瓶装的饮料,冰镇的五毛钱一瓶。
那个年代,“旭日升”“健力宝”是当红的碳酸饮料。一罐要好几块,农村家庭是很少舍得买的,只有家里来了亲戚或重要朋友,才会买几罐招待客人。
炎炎夏日,吃刨冰、喝汽水就成了孩子们的解暑佳品。
吃刨冰,说白了就是啃冰块,只不过这冰块是甜的,牙口好的,直接一口一口把冰咬下来,在嘴里“嘎嘣”“嘎嘣”地嚼,那叫一个“透心凉”。
喝汽水,相比于吃刨冰,就显得稍微奢侈一点了。能经常喝汽水的,一般都是村里富裕家庭的孩子。喝汽水是他们向其他孩子显示优越感的一种方式。每次买完汽水,他们总是爱往人多的地方凑,然后在其他孩子的注目下,一小口一小口地喝完。那种自骄感,假装隐藏,还刻意露出来。
现在,各种冰淇淋、奶油雪糕、风味饮料随处可见,而且大部分都是平价产品,想吃随时可以买,而且要比刨冰好吃一百倍,但是总觉得少了小时候吃刨冰、喝饮料的那种乐趣。
场景四,下地干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诗是过去农民下地劳作的真实场景。
三伏天正是农民在田里作业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雨水多,草长得快,各种害虫增多,所以,要每天下地除草、建苗、打农药。
那时候,问一户人家是否勤劳,看看他家的庄稼地就知道了。谁家的地种得横平竖直、井然有序,地里没有一根草,不用说,这家肯定是勤快人家。给姑娘找对象,都要找这样的人家。
农村有句话是“小子不吃十年闲饭”,意思是男孩子从小就知道帮家里干活,不会白吃家里的饭。所以,我也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大人们下地干活了。
干的最多的就是给果树打农药,大人负责喷农药,我负责前后“压机子”,小时候家里果树多,从早到晚,一干就是一天。干完活,回家吃饭才是最香的。
场景五,晚饭后,一大家人聚在一起乘凉、聊天。
这里所说的一大家是真正的一大家,指的是这一条胡同里都是同姓人家,我们那里叫“一家子”。
北方的三伏天,白天天气闷热,晚上天气凉爽舒适。每天晚饭过后,这一条胡同里的男女老少,就都出来了,大人们拿着马扎和扇子,围坐在一起聊天,东家长,西家短,一个村的事都知道,所以在农村就没有“不透风的墙”。
孩子们则成群结队,一会儿跑到这家,一会儿跑到那家,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尽情玩耍。
差不多九点的时候,农村就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了。大人们就呼喊着自家小孩儿回家睡觉了。属于农村的夜生活就此结束。
小时候,四邻、亲属之间的那种“热乎劲”,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得那么亲切、幸福。
结尾
儿时的夏天,是远处水塘的蛙声;儿时的夏天,是院里满藤的葡萄香;儿时的夏天,是地里熟透的大西瓜;儿时的夏天,是雨后天边的彩虹;儿时的夏天,是心里永远抹不掉的回忆,关于家乡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