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闲来无事,我便会回想起儿时上小学时的情景,因为它能带给人无尽的乐趣和满满的幸福感。
又说起学习的课本内容,除了偶儿的几篇古诗外,其他的大部分都已经忘记了,但是革命先辈朱德写的一篇回忆录《我的母亲》中的一段话,却对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他这样写到:母亲虽不富裕,但却经常把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一部分财物拿来周济周围的贫困乡亲。
当幼小的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到她那无私的高尚品格时,一颗施舍的种子便悄悄地埋在了我的心中。
记得有一次,母亲带着八岁的我去上街买东西。当我俩来到一个卖竹子衣架的老人面前时,母亲停下了脚步,站在他的面前温和地问:“你这竹子衣架怎么卖的?
老年看上去有六十多岁,头发花白,听到母亲的询问,他面带微笑地回答:“2毛5一个。”
母亲想了一下,说:“2毛卖不卖?如果你卖的话,我就买5个,反正你也只剩下5个了,我全部买下。”
老人踌躇了一下,极不情愿地说:“2毛钱一个卖给你,不够我的功夫和本钱啊,就因为只剩下了5个,所以我才便宜卖掉。”
母亲说:“那你卖不卖?卖的话,我就买下来,不卖的话,我们就走了。”
正在母亲拉着我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老人用一种急忙且低沉的语气说:“那,那,那就卖给你吧!”
母亲转过身来,从腰包里掏出钱准备付款的时候却发现身上只有整整的10块钱,便犹豫了一下,面带狡黠的微笑对我说:“军啊,把我给你的零花钱拿来给老人家吧!等我把身上的整钱花开以后再给你。”
我顺从地从腰包里掏出母亲给我的零花钱,数了一下整整两块钱:一张一元的纸币,一张5毛的纸币,还有一毛的5张纸币。
当我把一元的纸币顺手交给老人时,他伸出颤抖的右手极不情愿地说:“我接你的这一元钱,真不够我的本钱和工夫!”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但还是把一元钱给了他。他委屈地接过了我给他的钱。
就在母亲拉着我转身走出五六米远的时候,我突然间回想起刚才老人无助的表情和眼神,立马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做法有点欠妥。
于是我挣脱母亲的右手,把自己身上剩下的所有一元钱全部给了老人。
老人急忙地说:“我要不了那么多,你再给我付2毛5分钱就行了。”
我没有回答他,只是把钱放在他的手里就走了。老人感激地说:“这小孩子心底可真善良啊!”
我转过头来向老人微笑了一下,就蹦跳着跑上前去牵拉母亲的右手。
在回家的路上,母亲用平静的口气说:“你把我给你的零花钱全部给了那位老人家,你不后悔吗?你没有零钱花,会不会日后怨恨自己的这种愚蠢行为?”
我说:“我谁也不怪,把钱全部给他,我心里有一种踏实的满足感。”
母亲听了我的话,笑了笑说:“你这孩子啊,心底咋那么善良!”
我见母亲非但没有指责我又对我做出了正面的评价,心里乐滋滋的。
这件生活中的小事虽然过去有40年了,但还是时常想起自己当时那种乐善好施的智慧品行。
也就是从那以后,我只要感到自己的东西有多余的,就拿出一部分送给年长体弱的老人和路边的清洁工。
这种品行一直伴随着我,没想到我还把这种行为传承给了我的女儿。
2019年,19岁的女儿正在上大学。
有一次,我给她了100块钱零花,结果,她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刚走到她对面,就对她说:“我刚下飞机走出不远,身上的钱就被人溜走了,现在连吃饭都没钱。你能不能给我点钱解决个吃饭的问题?”
女儿见那位中年男人衣着得体,态度诚恳,就把我给她的100块钱全部给了人家。
那位男的接过钱,说了声谢谢就走了。
过了几天,女儿对我说起这件事,我也模仿母亲当年那种平静的口气对她说:“那你没有零钱花,后悔吗?”
她说:“不后悔,我把钱给了他,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快乐感觉,如果不给他的话,我会受到一种良心的谴责。”
我没说什么,反而被她的话语感染了。
佛家说这种行为能增添人的福报,我的一位读者称这种行为是“福田”。
我还十分满意他的这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