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孟,宋徽宗时皇家画院青年画家,初见他的作品时,是惊叹其才情,再观其作画的过程,又是心疼他的遭遇。不过幸好,这位青年画家的画作《千里江山图》不仅流芳百世,而且以他的名字命名,无疑成了后人探讨宋代青绿山水的重要载体。这幅以青年人旺盛的生命力绘制的鸿篇巨制,从题名到技法、形式乃至真迹传世,都给我们留下无数的思考与遐想空间。
画作《千里江山图》的长卷形式,从五代开始渐成流行趋势。它把山水画的长卷“千里”的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卷后幅页的画家自题“千里江山图”,不仅让人对其作品尺度之大有了大致了解,同时还能从中领略画家的意境。宋代画院的山水画家经常以“千里江山”作为主题作画,许多卷轴作品都有题名或钤印以示收藏者或画家的创作意图,这些都使得我们得以从中窥视画家的心迹与同道之间的互动关系。那么这幅王希孟的作品为什么被命名为“千里”呢?
画作尺度的概念对于理解《千里江山图》的命名具有重要意义。古人对于山水画的尺度有明确的界定标准,比如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就提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郭熙还进一步指出:“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且看千里江山之势。”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宋人认为的“千里江山”指的是画家笔下的山水画面能囊括“高远”、“深远”、“平远”这三远的层次变化和融合交错的效果,把咫尺长卷发挥到尽可能接近千里的视觉效果。这一视觉效果的尺度扩大是以减损个人体验的细腻感受为代价的,就像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提到吴道子画的《赵王骑马图》时所表达的观点:“皆信笔作云烟风雨之势,顷刻之间而成千百里之状。”这种绘画风格强调的是气势和气韵的表现力,而不是对细节的刻画和真实感的追求。
既然宋代的山水画家们普遍认为“千里江山”是对山水画面尺度的理想化描述,那么王希孟在创作过程中如何理解这一尺度呢?他又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寻找与呈现他心目中的“千里”之境呢?通过对作品技法和风格的解析可以得出答案。首先从用笔上来说,青绿山水的特色是以石青、石绿为主要颜色的表现形式,也因此形成了一幅画的整个画面呈现出沉着的蓝色和墨绿色。《千里江山图》以青绿主色为大背景营造了强烈空间感,这也正符合古人所讲的“丈山尺树,寸马豆人”。这与我们所见到的现实空间的自然关系相符,而在空间构造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了长短线条结合和交错的绘画技法,这无疑体现了画家对空间构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其次在构图上,《千里江山图》以中轴线为中心点向两边展开的画面构图方式与传统的山水画构图方式有明显的不同。这种构图方式更加强调了画面纵深感和空间感的表现力,也更加符合“千里江山”这一主题的意境表达。再者从画面的整体色彩关系来看,《千里江山图》的画面色彩明暗对比强烈,暖色调与冷色调对比鲜明。这不仅符合古人所讲的“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层次变化和融合交错的效果,同时也为画面营造了明亮的视觉效果。这一切都证明了王希孟对“千里”的理解与诠释是在空间感、纵深感和色彩明暗对比这三个基本元素中得以实现的。
《千里江山图》的命名从一幅大尺度的长卷山水画延伸出了画家的才情、遭遇以及画家的创作理念和技巧等多个层面的解读空间。这幅作品之所以能成为传世名作并流传至今,除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外,还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关于画家王希孟的故事和历史背景。王希孟作为北宋末年的皇家画院青年画家,以青年人的才情和热情创作出了这件千古名作。然而命运多舛的他最终却因触怒权贵而被贬斥而死。这幅作品也因此成为他唯一留世的代表作和后人研究他生平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