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聊天——我的精神家园

家园是什么?是指家,能避风挡雨的守护之地。精神家园是什么?是人们精神、情感的寄托之所,也叫精神归宿。很多文化人都强调精神家园,自称终其一生在寻找他们所谓的精神家园;还有一部分文化人找到了他们的精神家园,高调宣布终其一生要守护这个家园。闹腾归闹腾,我虽不理解,但还是要尊重,因为我不是文化人,他们所谓的精神家园也与我不沾边,犯不上为了不沾边的东西操心。毕竟,像我一样的绝大多数老百姓还要努力拼搏,为着能有一个舒服的家,一个实体家,一个体面的家。有些人甚至终其一生而不可得。连身体都庇护不了的情况下精神家园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王小波的书,却是读完的第一本。之前听到很多人对王小波评价甚高,甚至自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好奇心驱使我找到他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领略一下大师风采,不过开头的几篇都篇幅略长,读到一半就失去耐心,转身扔到爪哇国去了。前几天偶然又翻到这本书,我的精神家园,书中的每个篇幅都不长,适合我这种没有耐性的俗人翻看的。

不知不觉整本书读完了,掩卷回想,觉得特别有趣。这是本杂文集,是作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内容符合杂文的文体——庞杂。所以回想内容的话是比不了小说的故事性,记不了多少的。但总体的印象是:有趣!读书的过程,就像和一个有趣的人在聊天,喝酒侃大山的那种聊天,天南海北、地理传说,什么都侃,内容丰富精彩,自然有趣。这是其一。

其二,虽然作者反复强调仰慕的作品都是唯美如诗,特别是这些作品的译者都是诗人,但作者笔下的很多句子却极尽挖苦嘲讽,嘲讽的对象包括文化人,老百姓,装腔作势者,冷眼旁观人,可谓群喷。如果作者长相儒雅,羽扇纶巾,我会觉得他像舌战群儒的诸葛亮;如果作者长相冷峻,言语冷峻尖刻,我会觉得他像横眉冷的鲁迅先生;只可惜我之前见过作者的照片,身材高大却不壮硕,长相普通(这绝对不是贬低,甚至可能有点夸赞),再配上他的凌乱的长发和轻佻的表情,典型的一90年代顽主形象。这种新青年有思想,有见识,更有胆量,讲出的话自然有趣。

其三,书末的一篇文章是“写给新的一年(1996年)”,可见当时是95-96年前后。书中提到的、反应的都是当时的见闻,当时人的思想。现在已经是2025年,白驹过隙将近30年,社会和思想有了极大的发展。以现代的眼光读以前的文章,更是有趣。尤其是当时提到的很多现象,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不仅没有得到改善,有些还越演越烈,真让人有趣得摇头。

读过此书,我有些理解为何对王小波的评价如此之高。90年代我还小,但也是亲身经历过,那是个混乱的年代,因为新事物新思想太多,不断冲击人们的“精神家园”,所以混乱。但在那个混乱之下,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思想异常活跃。他们敢于对新的东西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站出来指责,敢于对未知领域进行尝试。正因为思想上的解放,开放,乃至豪放,才有了后来的发展、完善。这些,正是30年后的我们也缺少的。社会是要进步,人也要进步,这是历史规律。敢于在搅动历史、推动历史进步的人,在当时是无畏是勇敢、甚至荒唐,但几十甚至几百年后,回顾这群人和他们的努力,会由衷感到敬佩。

向有趣的灵魂致敬,向勇敢的灵魂致敬,向有思想的灵魂致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