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会想到有这么一天,手机里再也没有那只记录我青春的小企鹅。
去年的我还是QQ空间一条动态不落,早上起床后一定要翻到昨晚睡觉前看的最后一条才肯罢休,生怕哪个爆炸性新闻错过了,哪位好友脱单了自己不知道。
我好像一直很关注别人的世界,喜欢靠着说说里支离破碎的线索拼凑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其实只不过是自己渴望着别人同样关注我罢了。
来到大学以后,QQ使用率越来越低,微信的取而代之似乎是长大的讯号。
高中的时候,微信通讯录里躺着的只是个位数的知心好友,是那些我愿意把内心相对隐秘的东西分享给他们的人。慢慢的,大学的各项活动,各种通知的下达使得微信成了联络的主力军,即使6人的宿舍群也是荒废QQ的那一个。
“时隔××天,×××终于发动态了,快去围观吧!”诸如此类的提醒越来越多,空间里的说说越来越少。他们原来都是混迹QQ的王者,现在却跌为青铜。其实,我也是其中之一。
不靠扩列、互赞、暖说说而拥有近20万访客的我,曾经被好友戏谑为“网红”。产量高,“质量”高,几百的点赞,几十条评论,和现在寥寥无几的评论对比鲜明。
万恶的马太效应让我的QQ成了扶不起的阿斗,门可罗雀的空间惨淡景象也让我不愿再在此分享生活与他人。
“自己开心就好啊,你为啥要关心点赞和评论呢?”我不止一次的这样问自己。习惯了之前被人关注,发一条动态的乐趣就是好友在评论区里吵吵闹闹,所以现在才会一遍遍点进去看是否有人在评论里接了话。
之前在微博看过一篇文章,大体意思是“你在社交网络上混的风生水起,实际内心空虚的一批。”
“从前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
现在的我们变得害怕空虚和平淡,习惯了人群喧嚷,华灯初上,不愿自己从喧嚣中抽离。好像一旦周围静下来,一旦自己空下来,我们就会被时代。
我们疯狂的抓住每个与人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进行频繁而不必要的寒暄和水群,生怕给自己留下一点喘息的机会。
看着几百好友的列表麻痹自己说“我好像还不错,人脉挺广”,可想到前几天发的一个求助信息,小小一个忙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帮。
“大学太忙了,大家很少看手机的”尽管你明明知道现在年轻人平均七分钟看一次手机,你却还是想如此“安慰”自己。
互联网的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喧嚣,而我们的内心却空无一物。越渴望关注,越空虚无助。
微信有一个好处,它可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心,或者说是虚荣心。
空间里有一个不成文的循环规律:发条说说,好友看见没人评论,自己就更不愿意评论(尤其是秀恩爱的说说)。
我不知道多少人像我一样,一看到自己的动态无人问津心里老是有种失落和挫败感。
而微信评论和点赞只有共同好友才能看到,这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我们这个群体的“虚荣心”: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没人搭理,是没朋友的小可怜。
逐渐学会了枯叶蝶的变装术,偷来了变色龙的保护色,尝试着用虚拟世界的谈笑风生掩饰内心的孤苦寂寞,渴望别人关注却又不愿把内心的空虚公之于众。
在微博、微信、知乎、抖音之间来回穿梭,忙的不亦乐乎,放下手机却仍然一无所有。这种快乐不像小时候“忙趁东风放纸鸢”“急走追黄蝶”来的踏实,来的真切。
有人说是因为长大了,孤独感就随之而来了。可我们还是会午后暖阳下惬意的看书,傍晚篝火旁三三两两的说着天马行空的话。
因为那才是生活。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日暮记。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