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Sir看过太多次,我们用这句话释怀已发生的悲剧。
这是真理吗?
是。
它是旁观者的真理。
受害者,不会这样说。
同样,还有一种人,永远不会说出这句话。
《一个母亲的复仇》
Mom
一部Sir看完会自卑的电影。
海报上的一句话,能窥见它的震撼——
“正义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母亲。”
对于母亲。
正义没有天平,没有利弊,更没有对错。
只有血肉。
不久前,Sir推荐过一部网飞的印度剧《德里罪案》。
关于2012年震惊全世界的印度德里黑公交轮奸案。
《德里罪案》着眼警察,讲述了他们如何逮捕凶手……
他们大获全胜。
然而,结尾却透出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来源于三个地方。
一,伤害。
凶手伏法了,但伤害已经造成。
不仅对人,也对社会。
现实中,那位受害女性最终因为伤重,不幸离世…
而巨大的罪恶更是剜在整个社会意识上的污点,造成了警民冲突,社会暴乱。
任何迟到的正义,都无法愈合这个伤口。
二,凶手。
剧中,一个警察这样形容凶手:“他的眼睛空无一物”。
尽管伏法,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错了。
与现实对照的是,此案的纪录片《印度的女儿》,记录了真实的凶手被处死前的采访:
一个巴掌拍不响
对于强奸来说 女人比男人责任更大
三,社会。
案件的结束,没有带来希望。
那些没那么刺眼的犯罪继续在发生,那些没有被曝光的暴徒继续逍遥法外,那迫使邪恶滋养的土壤继续制造着邪恶。
正义无力,法律无力。
印度人心中依然有无处宣泄的强烈愤怒……
2017年,《一个母亲的复仇》在印度上映。
它也改编自5年前的“德里罪案”。
一个女孩在夜店外,被几个男人拖走施暴。
之后,警察抓住了他们,将其带上法庭审判。
但,因为这帮歹徒有权有钱,他们调换了证据,买通了证人,逃过了罪名……
这一段,两个镜头让Sir迅速进入当时印度的社会环境。
夜店外,女孩被男人抓住。
这时,一个夜店的男保安看到了这一幕。
他用力扔掉烟,快速跑过来……
阻止?
错,他手脚利落地帮忙把女孩塞进车里。
一个动作,揭发了印度男性之间那点共享的丑陋,他们都有同样的不满、压抑和阴暗,因此在变态心理上,他们会组建起臭味相投的联盟。
这个动作也暗示:
罪恶,不仅是来源于极个别的邪念,更是集体意识的腐败。
第二个镜头,是这辆犯罪的面包车,远远驶入黑暗。
一个上帝视角,俯瞰着黑夜中的面包车。
路上没有人迹,路灯暗黄。
却有四条野狗尾随着车。
4个罪犯,4条野狗。
野狗当道,既是对罪犯的比喻,也是对世道败坏的隐喻。
影片前半部分,讲述惨案和惨案背后更惨的“公正”。
而从一切最终倒塌开始。
它就跨过了对社会现实的嗟叹,开始给观众营造一份幻想。
复仇。
这种幻想有价值么?
至今,《一个母亲的复仇》已取得63亿卢比票房。
注:以下剧情有轻微剧透
看似,《一个母亲的复仇》讲的是印度社会。
实际,它的情感基于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角色——
母亲。
这也是为什么Sir说,电影让Sir自卑。
如果说男人的强大是“钢”,女人的强大就是“水”。
是内敛,是柔韧。
是面对再强大的磨难,都能找到缝隙来收藏本心的无畏与无邪。
故事中的母亲,是一名生物老师。
电影开头的课上,她选取了一张肌肉男的照片,给学生们讲解肌肉的结构。
像这样。
但在女儿的事件之后,这个母亲变了。
你可以隐隐感到,她对男性力量的信念崩塌。
她不再与丈夫沟通。
她开始寻求“非男”的帮助,包括一对变性的男人,还有一个毫无男性魅力,又矮又秃的侦探。
最后,是她进行复仇的方式。
预告片中,我们知道,她的复仇套路或多或少都与男性的特征有关。
有的是性征,有的是性魅力……
她绝非正义天使。
她只是一个被逼上绝路的弱女子。
而当这样的弱女子,拥有着知识的力量和复仇的决心,你猜猜,她会变成什么样子?
只能说,她依靠知识扳倒武力的方式,非常厉害。
有人说《一个母亲的复仇》是印度版《告白》。
——都是关于,为了报复恶,将自己降格于恶的母亲。
都是关于,用智慧和耐心去熬磨极恶人性的女人。
女人。
别惹女人。
决定复仇后的母亲,来到一座染坊,寻求朋友的帮助。
染坊挂满了红黄色的长布,微风吹过,她一袭黑衣走在里头,形如复仇女神。
这是其中一场让Sir感到燃的戏。
除了镜头,《一个母亲的复仇》的台词也很抓人:
在这个国家,可以侥幸逃过强奸罪,却不能打一个强奸犯耳光。
神顾不了所有人,所以它创造了母亲。
还有一句台词。
片中,那个秃顶侦探有过怀疑,他说:“我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错。”
母亲立刻回答:“错。”
但她继续说:“但是什么也不做也不对。如果要你在错误与不对之间选择,你会选什么?”
有一场戏,是母亲直面黑云压顶的单薄背影。
这就是她的强大,一种凝视深渊不回避的气势,一种宁可不对也不要容忍错的自甘堕落。
饰演母亲的是希里黛玉,人称“印度电影的高级女祭司”、“宝莱坞最后的女皇”。
片中,她的表演令人难忘。
一场,是发现女儿失踪之后,她慌张地跟在场学生打听。
可学生纷纷说不知道,一边说一边走开了。
人群散了,可这位母亲依然喃喃说着:“我告诉她要小心的……”
这是一位老师,她从来不在学生面前示弱。
但这次,她却结巴、颤抖、恳求,如同孩子。
她必须把话说完,即便没有人在听。因为在心理上,她期盼安全感,然而最后一颗石头也无法落地,她对安稳的乞求自然变成了一种祷告。
希里黛玉把一个女子脆弱时的表现塑造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再看一张剧照。
是她打电话给丈夫,求他快点回来的时候。
她的哭相,丝毫没有“国民女神”的仪态,反而又狰狞,又扭曲。
为什么?
因为无法忍受的痛苦,但又有人在场,不得不强忍。
这种对“脆弱”精准而透彻的把控,也使得之后母亲的黑化,在反差感的带领下,极其震撼。
对了,《一个母亲的复仇》有可能是希里黛玉与中国银幕的最后一次交集。
去年2月,她已经过世。
这位4岁出道,演过236部宝莱坞电影的女神。
这位获得四座Filmfare奖最佳女主角、一座特别奖的宝莱坞传奇。
在此,Sir向她致敬。
不可否认,《一个母亲的复仇》有点冗长,在价值观上也有摇摆,导演最终没能给出一个“何为对错”的答案。
但对女性的礼赞,对性别问题的探讨,对复仇本身的思辨,也非常鲜明和尖锐。
为什么要复仇?
片中,母亲来到了一个现代艺术展,停留在一张红色的画作前边。
侦探问,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母亲回答,是朵帕蒂在用杜西亚的血洗头发,《摩诃婆罗多》,最古老的复仇故事。
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是“印度的灵魂”。
《一个母亲的复仇》借着这幅画,暗示在现代法制之下,照顾人性的必要性。
这部电影的“复仇”,是一种来自人类根性的情感。
不止关乎仇恨。
也关于对和错,关于始和终,关于如何在伤痛之下重新开始生活。
这也是Sir始终推荐大家去看它的原因:
它能让你重新掂量,悲剧的重量;
它能让你重新感受,母性的极致;
它能让你重新选择,你眼中的正义。
电影会在5月10日,母亲节期间上映。
为母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