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归属感指的是人们被团体接纳和认可的一种感受,希望归属于某个团体和组织,以获得帮助和爱,从而降低孤独和寂寞,获得安全感。
生活在社会上的人们,需要与他人接触,寻找一些志同道合、有共同的思想和语言的人做朋友,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以解决生活问题,宣泄情感,化解压力。
有相似的经历,或在相同的环境,产生相同的认知,心与心慢慢靠拢,就会自发形成团体,产生归属感。
这是一种渴望得到信任,关怀,认可的心理,也是产生理解和尊重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社会安全感。
《无声告白》是美国作家的一部作品,讲的是一位名叫莉迪亚的高中生,因为无法满足父母对她过高的期望值,无法承受生命之重,溺河自尽的故事。
莉迪亚之死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归属感。
莉迪亚的爸爸是美裔华人,他严肃、认真、保守,具有隐忍克制的心态,他们搬来小镇后,不是以饱满的热情,发自内心的喜悦和邻居和睦相处,打成一片,而是从不出门交际,独来独往。
他们没有融入到小镇的生活中来,和当地的居民在精神上保持共鸣,喜欢它优雅的环境,享受它丰盛的美食,包容它质朴的文化,接纳它简单的生活习惯。
他们是小镇的旁观者,没有当地人的归属感,既没有与周围邻居互动,也没有参与社会活动,更没有融入到社会阶层,作为主人翁来管理小镇。
没有开放的心态,没有包容性,也就没有归属感,没有主人般轻松、自在的满足之感,而是像客人一样,拘谨、矜持,不能放开。
这种心绪长久积存,就会形成一种内在压力,事事拘谨,以谨慎的态度去对待一切的人和事,不仅给大人,而且给孩子心理也会造成负担。
父母没有归属感,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可悲的事,莉迪亚的童年是和哥哥一起度过的,她没有其他朋友。
孩子的童年,是每一个原生家庭留在他心里最深的烙印,而莉迪亚的童年,没有找到有归属感的伙伴,她是孤独的。
当父母有了矛盾时,妈妈选择了离家出走,给莉迪亚的心里留下很深的创伤。
莉迪亚害怕妈妈再次离开家,所以她要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以满足妈妈的期望,是她的第一重压力。
社会归属感是一个人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感情支撑点,是适应社会的最基本的心里需求。
在学校里,莉迪亚同样也没有归属感,她和其他孩子没有建立友谊关系,而孩子们似乎也不愿意和她交往,她从未真正拥有过朋友。
她虽然努力学习,但物理仍是个科学怪物,让她无计可施。补习后没有起到大的作用,成绩依旧差,她没有去分析原因,请教老师或同学 ,或告知家长,以寻求帮助,而是束手无策,任其发展。
在学校没有排遣忧虑的对象,只是拼命压抑着这股喷薄而出的激流,与它展开持久的战争。
妈妈每天都要监督她的作业情况,并不时地寻问她在学校的学习状况,这更增加了莉迪亚的烦恼,但她又不能发作,既要对得起妈妈的期望,又要摆脱学习下降的困扰,在无奈之下,她只有用撒谎来应付。
因为妈妈从小就夸她是个聪明的孩子,而“聪明”的孩子在学习上是不应该有问题的。
这种固定性型思维真是害死人,固定型思维认为一切都是固化的,一成不变的,莉迪亚认为自己一直是很聪明的,事实上,聪明的孩子也有不会的东西,这很正常,但她的思维被局限在非黑即白的框框里,不会跳出来思考。
莉迪亚的第二重压力,就是没有学习的动力,她没有能力把妈妈对她的压力,转化成动力,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的事实。
莉迪亚对家庭也没有归属感,虽然哥哥学习优秀,但她从未向他请教过,她有着强烈的自尊,一贯是好学生,没有向人低头求助的习惯。
她的内心充满矛盾,在压力和束手无策中纠结,它像一块大石头,沉重地压在她心上。
现代思维有俩种方式狐狸型和刺猬型,所谓狐狸型思维,是像狐狸一样有多种思考方式,既能对付了老虎、狮子,也能打赢狼和猎狗,既能坚强,也能示弱。刺猬则不一样,遇到危险只能缩成一团,等待危险过去。
而莉迪亚就像刺猬一样,在困难面前,没有积极突围,而是采取任其发展的姿态,困境依然存在,她无能为力。
敏感的莉迪亚发现爸爸的外遇,又一次把秘密隐藏在心底,隐忍不发,这又是一重压力。
在没有人理解的情况下,莉迪亚感到非常孤独,她希望哥哥留在身边,至少可以给她一个依靠,几次三番地撕掉哥哥的通知书,想用极端的方法去挽留他,结果失败了。
哥哥的离去,对于莉迪亚来说不啻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三重压力并没有打倒莉迪亚,但是,哥哥的离开,致使莉迪亚有了撕心裂肺的痛楚,没有人真正地关心她,爱护她,理解她,支持她,她绝望了。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求,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求。
2、安全需求,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
3、社交需求,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4、尊重需求,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5、自我实现需求,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心里需求的最高层次就是别人的认可和理解。而这俩个莉迪亚都没有得到。
归属感首先是认同感,你在这个集体中,得到认可,就有了自信和信心,也就有了满足感和自豪感。
表面上,莉迪亚的妈妈特别关心她,其实,她只是关心她心目中的莉迪亚,她心目中的莉迪亚是一个听话、聪明、善解人的姑娘,但是,她并不知道,实际的莉迪亚是一个内向、柔弱、敏感的孩子。
所以,她不会相信,莉迪亚会自杀。
她真正了解莉迪亚吗?
青春期,是个敏感的时期,有些问题需要家长和孩子开诚布公来谈,譬如关于学习,关于交友。
莉迪亚的父母完全可以在孩子过生日前,问一下孩子到底需要什么生日礼物,而不是自作主张,送一本她并不喜欢的书;在交友方面,自以为是的爸爸,要莉迪亚打电话召集同学出去玩,他哪里知道,莉迪亚和同学关系并没有到很熟悉的程度。
这个看似温馨的家庭,怎么会让一个少年去选择自杀呢?
是缺乏归属感,缺乏沟通,理解和坦诚相待。
如果莉迪亚的妈妈有职业,她也许就不会把自己未尽事业,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最近流行一句话:天下最可恨的父母就是自己不会飞,还要求子女飞!
即使妈妈没有工作,也不要把全部精力投放在莉迪亚一个人身上,而对其他俩个孩子不闻不问,致使爱的分配不公,所谓撑的撑死,饿的饿死。
有了矛盾,和邻居沟通,互通有无,那她积郁的无奈,也许可以化解。
对于归属感,以前我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只是在西安的十年中,每次遇到事情都很无助,无处消遣,迫使我总是无端地走来走去,但仍解不了心中的困惑。
那从心底弥漫起来的恐慌无处不在,生活、工作中没有安全感,过日子就像是心灵的煎熬,内心无比沉重。
心灵在长期压榨中极度疲惫,没有有效的能量供给,最终会导致抑郁,疯狂。
最终,我离开了西安,回到自己的家乡。挽救了一个失心疯。
当然,我还是羡慕能留在大城市的人们,虽然我知道,每一个光鲜亮丽的脸庞下面,有许多不可言语的沧桑,但我依然佩服他们。
也许,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所以,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所以,归属感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都需要一个团体,来鼓励你,影响你。
一个人行走得慢,一群人走得远。
抱团,既能取暖,又能驱除孤单,还可以互相协助走得更远。
找到归属感,才能实现自我。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生活,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育,尤其是思想,做一个好的思想引导者,及时开导,减轻思想负担,开启心智,让孩子走得更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做自己颇为惬意的事,但那样你就不会成长,而转换到学习区,则要经过痛苦的裂变,要改变心智,打磨思想,撕裂曾经的优势,从零开始向外突破,对内要学会内化,这样才能快速成长。
如果突破了学习区,大胆地深入到盲区,那就能突破自我,爆发潜能,找到一条自己都不会相信的道路。
有了别人的认可,也就有了地位,也有了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自我实现,首先要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实现自我。
每个人的心路历程不一样,对自己的认知也不一样,但,总有一天,每个人都要面对自我,冷静地剖析自己,改变自己,遇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