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被欺负了,忍耐,恒久忍耐,同时发奋图强企图挖出一条微弱的缝隙迎接希望之光。也许方法不对,洞没挖出来先把自己给埋了。就像影片中的胡小蝶,像她的名字如蝴蝶一样从学校高楼上起飞,从此与这个世界陌路了。
学生遇到欺凌时他们的防线在哪?父母?老师?同学?欺凌者的怜悯?警察?
小时候对于校园欺凌这个事情根本都没有听说过。至少我没有碰到过。自己没有碰到过,也没有看到别人碰到过。学校里面有打架的,但是属于那种小恩怨型的,并不是属于欺凌型。
等到我自己大学毕业,竟然听说自己的弟弟妹妹所在的学校欺凌事件还挺严重的。那时候我就挺担心他们。同时也不是能十分理解,小孩子能有多大的恩怨纠纷。
事情已经远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孩子仍旧是年轻的孩子,少年仍旧是年轻的少年。可是他们的心似乎被浊化了。以前的我们更多是升不了学的压力。可现在的小孩子心里装满了冷漠,无情,似乎连欺负别人灵魂都不会痛了。
孩子才寥寥几岁时,看到父母痛都会掉眼泪,看到伙伴受伤了都会凑上去吹几口。怎么一上个学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呢?是什么加速了他们的浊化?
影片中警察去跟欺凌者(屡次欺负同学胡小蝶,导致小蝶跳楼自杀)的母亲谈话时说,小孩子的心理素质不行,怪不得别人。这时欺凌者嘴角有一个诡异又自信的微笑。是那种我就知道妈妈会这样说的微笑。是自己扭曲的,跟母亲高度契合的价值观得到肯定的笑。
看吧,是什么在毒害着孩子的三观!是什么在纵容孩子的恶劣!
孩子受到欺凌时,周围又是怎么对待的?
女主陈念的妈妈常年在外,为生活所迫。并且做着为人所不齿的事情。
那么学校呢?陈念的椅子上被倒了红墨水,像血一样的液体,她就那样站在那里等着老师来处理问题。老师走过来轻描淡写的问了一句,是谁这样子恶作剧。离高考还不到两个月时间了,你们还有闲工夫搞这些。陈念同学平时也要注意跟同学搞好关系。
那么警察呢?法律是要讲究证据的。可当时的证据只有胡小蝶众目睽睽之下跳楼身亡,一具不能言语的躯体。
孤立无援的陈念,最后只能跟小北一起,两个受伤的人,互相温暖,互相守护,甚至必须以牺牲一方为前提,来保住另一方。陈念最后还是因过失不小心把欺凌者推倒下楼梯意外身亡,而男主小北为了保住陈念,不惜伪装强奸罪,故意杀人罪。
警局里面的一位孕妇女警说,有谁会傻到为了别人承担杀人罪,强奸罪。另一位同事说,你我都不会,但他们,是少年。
少年啊,多么美好的词语,它是纯洁的象征,是干净的代名词。
我认为这一句台词已道明了底层原因了。人之初,性本善。如今的校园欺凌,其实是成人世界的因种下的恶果。校园欺凌不过是成人角斗的雏形。欺凌哪里都有,社会上俯拾即是,只不过动机、手段更丰富而已。
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是如何受苦的,我们的孩子就在以同样的根源,只不同的形式受苦。我们是如何自我膨胀,心不存善意的,我们的孩子也会有着同款良心,只是他未必有这个能力承担后果(欺凌者最终为自己的行为以生命的形式买了单)。
在成人的世界里面。缺乏核心竞争力,就形同裸奔,经不起日晒雨淋,经不起风吹雨打。陈念妈妈自己都保护不了,说什么保护自己的孩子。她在自我安慰时,她的孩子在受苦。她在勤奋的同时,她的孩子也在受苦。曾经未砌的城墙需要孩子来补,可孩子他始终是个孩子,他们还小,怎么可能顶得起一片天呢?
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对手觉得身上满满的优越感(影片中欺凌者的妈妈就说过,她跟别人不一样),而优越感就像自卑感一样,都是可以传染的,专传下一代。
说到这里好像就无解了,因为这个世界始终存在着二八定律,始终存在着差异化。好不好,似乎从来都是对比出来的。
可是即使是差异化,也是可以减少这种水深火热的。前提是做有道德底线的事情,守住自己的良心。更何况阶层是可以跃迁的。
影片的女主通过自己的发愤图强,高考成绩考得非常好,至少在考大学这条路上,她本来可以成功跃迁(如果不是过失杀人)。
除此之外,
如果学校能够更多的关注一下他们的心理健康,而不只是成绩?更多一些监控措施呢?
如果法律知识能够得到更普及的教育。很多人其实对法律都是无知或一知半解的状态,他们的概念停留在:未成年,即使犯罪了也没所谓。
如果家长即使再忙,也要仔细了解孩子的身心。如果做不了那个优秀的人,至少不要在孩子的心中种一颗卑微的种子。
如果,如果只有一个如果,我选择打好成人之间的那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