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不改变怎么办

昨天发心情,有看到你的心情,今天空余的时候,想到自己之前跟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想要分享一下。


队友花式气你,是因为最近他发生了什么事吗?(比如工作、生活上)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而你在有很大反应后,是否有跟他沟通过感受呢?



对于你说的你上的从心课,放了你队友不听,等着你改变世界,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因为你身边认识的一些人夫妻都是共同学习的,让你生出了比较心呢?



第一:我老公对我的育儿学习嗤之以鼻,,我曾经也怀疑过,很多恩爱夫妻都是共同成长的,而我的婚姻里为啥改变的人总是我,直到看到大J(一个百万育儿大V)在文章中也提到自己的老公也不看育儿,不学育儿,我的心态才放松下来,原来不是所有的恩爱夫妻刚开始就是共同成长的。



当读者问她,是如何解决她积极学习育儿,老公不学甚至不听这个问题的,她说:‘我每次学什么,都提前自己梳理清楚,先录下来讲给自己听,看看能不能听懂,其次讲给孩子听,然后自己做到,先生慢慢会受影响,当他搞不定时,自然会来向我讨教,这时候我在把原理讲给他,效果更好,也能激发他育儿的确是需要学习的想法。


我也是在大J的文章中,看到她很多次都是在改变自己,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感受,但是不强求对方改变,对方反而就改变了。这让我触动很大。


因为樊登读书,我知道了很多书,也买过看过一些书,公众号会接触像爱读童书的小莉、大J,陈忻老师、陈海贤还有搜索的文章,每当她们在文章中提到一本书名或者作者,我都会去找找作者的作品看一看,是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像是开辟了新大陆,在心理学书籍中游走,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伤痛,看见自己的内在小孩。


因为我是中专考大专的原因,逻辑能力并不强,理解能力也不是特别好,所以我并不专注在文献,更喜欢真实的人,真实的案例,所以我除了看了一些樊登读书会推荐的书以外,其他的书籍和作者都是意外搜索发现的,我在微信读书阅读书籍,第一遍是略读,感兴趣、有感触的地方划线,写感受。加深印象。


在同学汇或者身边有人需要,而我恰好也有经历的时候,我会写自己的经历,看的哪些书,凭着记忆去找书,然后看自己划线的地方,针对她的问题找书给她。(会在书中看到至少和她经历类似的人,成长中的内心撕扯和走出困境的过程。这点看见别人走出来后的过程,会让人有信心坚持走下去。)



周梵的《先学会爱自己,才会遇见对的你》黄仕明《停止你的内在战争》赵永久的《爱的五种能力》《爱的五种能力2:爱情与婚姻的情感经营课》《亲密关系:寻找自我的旅程》》

李雪《当我遇见一公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

《接纳:在坚硬的世界柔韧前行并拥抱无数可能》《零极限:生活篇》《零极限:生活篇》《一念之转》《不完美才美》


张德芬的《好的爱情,要有敢要的底气》《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遇见未知的自己》


《当你爱的见自己,爱才能看见你》《不迎不拒,向喜而生》


丛飞丛的《允许你自己:遇见完整的自己》《养育你内心的小孩》

黄启团的《亲密关系》《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爱自己,和谁结婚都幸福》



我也记不清有多少个怀疑时刻,离婚的想法无数次脑海中停留,我靠看书、刷抖音全职妈妈逆袭、单亲妈妈如何成长挣钱养孩子的视频走出来的,可是当我读的书越来越多,婚姻里经历的争吵、难受后,我看到了自己的匮乏、看到了自己的不安,同时我也看到了爱的希望。



记得前年刷小莉文章,知道了黄仕明老师,赶紧找他的公众号,读了他所有的文章好和视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了爱;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不被改变也是可以的,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开始爱自己。


那一刻我被黄仕明老师的神情感染了,一定是一个有爱的人,才有那双带着爱的眼睛去教人。他在自己的课程引导词里说:成为自己是一场英雄的旅途。


第三部分:不要去执着于去解决一个看的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你需要通过问题带给你的启示和觉察,去慢慢长成你自己。


你不会一直拥有满意的关系,却可以活出更完整的自己

  真正让关系走向结束的,其实不是成长不同步,

  而是成长不同步带来的自恋损伤和不安全让一个人

  失去了去理解另一个人的可能。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在渴望并寻找让自己满意的关系。然而,现实是很多人都对眼前的关系不够满意,并在内心里设想着一份满意关系的样子。内心里明明渴望着一种生活,现实里却要过另一种生活。

  这种分裂似乎在很多人看来很不应该,看起来最好的解决方式是:要么放弃渴望,要么放弃眼前。实际上,往往哪一个都无法放弃,这两种冲突会一起并存着。

  不出意外的话,我们的关系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明线——现实中的关系,总让我们触及那些真实的不满意;另一条是暗线——理想化的关系,总让我们靠近感觉里被压抑的渴望。我们的关系啊,也就在这样的明暗之间,起起伏伏,摆荡前行。

  理想化的关系VS现实中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对关系的两种抱怨:一种是,一段关系很少满足你现实的需要,但是你却很向往、很渴望;还有一种是,关系明明会让你各种挑剔和不满意,但是现实中你就是离不开。第一种是理想化的关系;第二种是现实中的关系。

  理想化的关系对应的是理想化的需要,是内在成长的需要,是小我的需要;而现实的关系对应的是现实满足的需要,是社会功能的需要,是大我的需要。

  本质上这两种需要很难在一个人身上获得满足,就像一个擅长照顾10岁小女孩的男人,不一定擅长照顾一个30岁的成年女性。所以,我们选择跟一个人进入关系时,常常不可能什么都满足,而是以一种需要为主的。比如,你过去成长经历有很多压抑的情绪和情感,你有很强烈的成长需要,那么你很有可能会选择一个满足自己理想化需要的人,这能让你的很多不被自己接纳的位置获得空间。如果你过去的位置更容易感到现实匮乏,你的需要就会以现实需要为主,关系看起来就会在现实功能的位置上胜出。

所以,在关系里,你会选择一个在感觉里给你安全的人还是在现实需要上给你满足的人,并非是我们能主动选择的,往往是由自己更匮乏的一种需要决定的。你在自己目前的位置上更缺乏什么,你就会选择什么。

  你眼下所能找到的关系,都是最适合自己的关系

  照理说,你要什么,就寻找什么,需要被满足了,不就皆大欢喜了吗?实际上,人的欲望是不会被满足的,当你的一个需要被满足之后,另一个需要就会被唤醒。当你理想化的需要被满足之后,你找到了一个很能接纳你,很温和又不挑剔你的人,然后你慢慢就会埋怨对方的现实功能不够好了。当你现实功能被满足之后,你找到了一个既挣钱又顾家的人,你又会埋怨对方不够理解你、在思想上不能同步了。

  无论从哪种需要的位置进入关系,只要眼前需要被满足,你便会不再满意。这一种情况在于你很清楚自己的需要,就总能找到当下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人。

  还有很多人其实不够清楚自己的需要,然后就会一直抱怨为什么找不到满意的人。比如,一个很积极上进的人却找了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一个渴望安稳的人却找了一个天天逼着你要成长的人。

  这在现实层面可能有一万个不愿意,但是这样关系的存在其实满足了我们潜意识的需要:表面想要积极上进,内在却渴望被接纳和放松;表面渴望安稳,内在却渴望成长。

  这样看似我们找了一个不满意的关系,其实那又是自己内心渴望去的地方,所以实际上又是满意的。所以,我们对一段关系的选择其实是很复杂的,你可能过去需要,现在却不再需要;你也可能说起来很不满意,实际上又刚好符合你的潜在需要。于是,无论你以何种直接或潜在的需要进入关系,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你都可能会对关系感到不满意。

  去探索不满意背后的渴望,甚过于改变关系

  几乎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关系都有成长的需要和现实的需要。成长这条暗线常常躲在潜意识里,是曾经被压抑的伤痛;而现实这条明线,是关于那些现实需要不被满足的部分。

  一段关系常常会有这样的相互满足存续:比如一对恋人,A的情感包容度更强,B的社会功能更强。A满足了B的成长需要,B又满足了A的现实需要。然后A因为现实需要被满足,也开始滋生出成长的需要,渴望被B包容和理解;B也因为成长需要的满足,也开始滋生出现实需要,渴望A变得更有社会功能。

  这段曾经满意的关系,就开始经受考验,这种考验也是A和B本身要发展自己的需要。如果A和B都站在理解自己局限的位置去尊重对方的需要,那么就可以支持对方发展出另一个不需要依赖自己的部分。

  但如果A和B都站在僵化防御的位置拒绝看见自己的无力,那么他们就可能相互攻击对方的需要,让彼此都无法成长。

  真正让关系走向结束的,其实不是成长不同步,而是成长不同步带来的自恋损伤和不安全让一个人失去了去理解另一个人的可能。

  我们可能会很难理解一个人,但是只要有意愿和态度,接纳自己的无助和局限,做不到就不会成为伤害。相反,努力掩盖那些做不到,用不应该去否定对方的需要时,才会更伤人。比如,就好比我们心理咨询就像一个裁缝店,每一个进来做衣服的人都有不同的尺寸,每一个人的工作都是量身定制,我们不知道对方的尺寸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去量一量,就会逐渐清楚的。

  当量清楚了,你就有更多的考量。但是连量一量的意愿都没有,那就很难了。所以,在一段关系里,当你有需要不被满足时,当你无法满足对方的需要时,我们首先需要的不是改变,而是需要去看不满足背后的无助和渴望。

  这个了解对方渴望和自己渴望的过程,都是打开自己内在局限的过程。

  实际上,你有多了解自己的渴望,就有多么能适应现实;你有多了解对方的渴望,就能多走近对方的心里。

  不满意,并不是关系的结束,而是一个可以深入理解对方和让对方理解自己的窗口。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关系的不满意中更加理解自己,活出更完整更有活力的自己!




最后跟你分享一个我前两天看到的一句很有力量的话:


家庭只有两种

一种是幸福的家庭会更幸福,

一种是正走在建设幸福家庭的路上。


愿你我,在成为自己,看见的路上,都收获第二种的幸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