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10年,从职场小白一路走来,各种职场的坑一个都没错过,单就工作效率提升这一个点,就走过不少弯路,直到现在慢慢捋顺。看了不少时间管理的书籍,学习了无数的理论、方法和工具,一点点实践、放弃、优化,直到现在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时间管理观。本文总结了6个核心的时间管理原则,希望能对看到这篇文章的职场读者有所裨益,建议先收藏。1. 持续专注,一件一件地完成任务
工作中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在做一件工作时,往往干了不到几分钟就会有一个电话打进来或者微信有新消息提醒,又或者你的同事过来请教你一个问题,这时你不得不一次次中断手头的工作,去应付这些外界的干扰,等你处理完再回来继续原来的任务时,你不得不重新整理思路,回想刚才干到了哪一步,又花了一点时间重新进入状态,本来一个小时能干完的工作,你发现你得花费一上午的时间。
这个时候的你就陷入了时间管理的第1个陷阱:没有持续专注一件事情。为什么专注会这么重要?背后的原理在于:
不同任务之间的切换会消耗注意力,而注意力的恢复需要时间。
当你回复完一个电话或者微信后,再重新回到工作任务时,你必须得重新整理思路,看看刚才做到哪一步了,需要从哪里再开始,这个消耗就偷走了你的时间。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
(1) 持续专注,将外界的干扰事件集中处理
每天上班后第一件事,是先梳理好今天你要做的工作,然后一件一件完成。一旦开始做了,就尽量一次做完,如果中途有电话、邮件、微信或者其他干扰进来,就集中到稍后的一个时间段内统一处理。
(2) 一个时间段内只处理一件事情
很多人喜欢同时做几件工作,比如一边制作PPT,一边又去回复邮件,以为这样工作效率高,实则不然。《少的力量》作者利奥·巴伯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将我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挑战上,障碍则必将会被扫除。我宁可一次只专注于一个目标……而不是试图同时去完成所有的事情。”
当我们想要做太多事情的时候,反而可能比我们平时所完成的事情要少。
2. 能够支撑你达成目标的任务才是你的核心任务
刚开始工作的头几年,我的工作状态可以称之为是意识流状态:每天上班后先打开邮箱,看看有没有什么邮件需要处理,然后就是处理领导临时交代给的任务,或者处理同事需要协助的工作,每天处理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为别人服务的,为了协助别人达成目标,缺乏对自身工作目标的规划。结果可想而知,那几年我的个人成长速度比较缓慢。原因就在于这种工作方式不是以达成自己的工作目标为前提,而是一种满足他人需求的工作方式,当然也就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
来自外部要求的工作对你的目标达成往往是没有意义的。
时不时进来的电话或者微信对你而言往往并不是重要的,他们是别人对你的希望和诉求,不是达成你的目标所要求的。所以千万别用你今天接了多少个电话、回了多少工作微信来证明今天你忙的很充实,因为可能没有一件是帮助你完成你达成目标的。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给自己设定的工作任务必须是支撑实现你的工作目标的,并且把这些工作任务作为你的核心工作去处理,你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应当投入到此类工作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别人对你的诉求置之不理,但是别人的诉求只能作为对你工作的补充,而不能作为主体。
3. 关注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
我们都知道四象限法则,即把工作任务按照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分为四种类型: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一般的时间管理方法都建议我们要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导致我们把日常救火式的工作方式当成正常现象。第二象限法则理论则认为一项任务变成重要且紧急的状态往往是由于我们没有正确对待重要不紧急的工作而造成的。对待重要且不紧急的工作,我们往往是延迟处理,总想着时间还充裕,先缓一缓,于是忙着处理紧急不重要的工作,结果重要的任务拖着拖着就变成了重要且紧急的任务,最后在截至日期到来时只能草草处理,结果也不令人满意。实际上重要的任务是对我们的目标最关键的,是最应当被重视的一类任务。正确的做法是,当确定了重要任务并制定计划后,按照计划逐步推进,这样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也就会大大减少。对于紧急但不重要的任务,一个方法是交给别人去做,而对于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工作首先考虑是不是可以不做。总之,第二象限法则要求我们关注重要不紧急的工作。
4. 拒绝完美,满意即可
时间管理中另一个陷阱是“追求完美”。我们工作或生活中的大多数决策都属于“达到满意即可”这一类,很少有决策是需要我们追求最大化或者追求极致的。但大多数人往往会不加区分地对所有事情都以追求完美心的态对待,在追求从“满意”到“完美”的过程中花费了更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没达到完美,或者只是提升了一点点,但这点提升程度却完全不值得你额外的付出。
比如你打算逛街去买一件外套,在逛第一家服装店时就找到了一件满意的外套,但是你心想是不是还有其他更好的,于是又多花了半天时间把整条街上所有的服装店都逛了一遍,脚都走废了,可最后发现还是一开始看上的那一件是最满意的。
举一个我工作中的例子。有一次公司领导让我设计一个KPI目视化模板,列出总公司下达的各项KPI指标并粘贴在他办公室的目视板上。这个任务比较简单,接到任务的当天我就已经完成了这个模板,本可以当天就交差,但是总觉得格式上可以再美化一下,觉得这样能给领导一个好印象。于是又反复调整背景颜色和行间距这些小细节,于是拖到了第二天,想着第二天再调整调整,准备下班前反馈给领导。结果第二天中午领导秘书打来电话说领导问模板设计的怎么样了,于是我赶紧去给领导汇报反馈。这样一来不仅没有给领导留下好印象,反而给领导留下工作效率不高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追求完美却没带来更好结果的反面案例。
5. 建立清单思维,使用有形工具减轻大脑记忆负担
一定要列清单!一定要列清单!一定要列清单!没有清单,所有你要做的工作只能存放在你的脑子里。我们来想象一个场景:
其他部门的同事请你今天下班前提供一份统计数据;经理让你中午11点前到他办公室沟通活动方案;刚刚接到邮件通知,让你明天下午三点参加一个表彰会,需要穿正装。。。。这么多的事情你必须全部记在脑子里,为了不落下任何一件事,你不得不时常回想这些事情。这种做法有两个坏处:第一,工作的时候难以心无旁骛,会是不是地想起还有哪些事要干;第二,难免会忘记某些事情。
应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建立清单思维,借助辅助工具。比如每天上班后先梳理今天需要完成哪几件事情,排出优先级并把它们记录到你的笔记本或者是软件系统中。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比较成熟的清单软件,比如印象笔记、滴答清单。记录下来以后,一件一件去完成。
目前我在使用的工具是滴答清单。我的做法是:每当我决定做一项工作或接到一项任务时,就会立即记录到滴答清单中。对于有时间要求的工作,比如开会,我会设上提醒时间,到了点就会自动提醒我,不用去记忆。对于没有具体时间期限的工作,则按照优先级一件一件地做。注意你不能安排的特别满,你要预留出空隙时间,用来处理意料之外的任务。
6. 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有时候我们往往拖延,并不是因为自身偷懒,而是因为要解决的问题太大或太复杂。往往一想起这些问题脑袋就大,毫无头绪,不知从何着手,于是就先拖着,总觉得反正时间还充裕,先解决容易的问题吧,结果发现自己总是在解决一些容易的问题,完成一些轻松的工作,那些困难的、复杂的问题则被束之高阁,日积月累,直到有一天问题暴雷,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逃避复杂困难,追求简单轻松,这是人类的天性,但通常做正确的事意味着就要做困难的事。早起跑步五公里锻炼身体是困难的事,但却是正确的事;吃着垃圾零食刷剧到深夜是容易的,但却对身体无益。《思维模型:建立高品质思维的30种模型》的作者彼得霍林斯说过下面这样一段话:
“不幸的是,做正确的事通常意味着做困难的事。实际上,这两者几乎是完全重合的。如果你想要的东西看起来是可以过于轻松地实现的,那么你多半是错过了什么。要找到人生中真正的奖赏,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你必须应对一定的阻力。 ”
那应该如何对待困难问题呢?答案是把问题进行分解,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先做起来,而不是空想问题有多么难。比如你打算开始写一篇几十页的毕业论文,这篇论文有三个月的期限,这么大个工程你想想就觉得头疼。那不妨先停止你的困难想象力,开始在纸上写写画画,把你大概想写的点先记录下来,然后串联起各个点并尝试着搭建一下论文框架,是不是也没那么困难了。
在行动中保持领先的秘诀在于尽早开始行动。而尽早开始行动的秘诀在于,把复杂的大任务分解成易操作的小任务,然后立即实施其中第一项内容。---马克·吐温
总结:时间管理的理论、方法多如牛毛,我们不必学习所有方法后才开始实践。掌握核心原则并且灵活应用到工作中,在不断的探索试验中调整改进,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时间管理方法。
欢迎留言交流,如果你觉得有收获,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