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五)

有一天,那应是初夏了,都换上了短袖衫。我在李奶奶房间里看书,李奶奶正在给那个襁褓中的宝宝打扇子。爸爸在门外高声叫我,我应声过去。

“你明天就能上学了!”爸爸拍着我的脑袋。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消息如同天降,突然一下子就砸中了我,这个瞬间我想象了多次,想象这个消息到来的时刻,这个甜蜜的瞬间,它就这样到来了,让我有点促不及防。

李奶奶听说后,也从屋里出来,她看着我笑着,李奶奶前面的两颗门牙掉了,一笑就露出一块黑洞。

一直到睡觉,我都处于极度兴奋之中,明天我就能背上书包和其他孩子一样上学了,一想到这儿,我就要偷偷地笑出声来。“这孩子疯了。”母亲戏谑我。

我仍沉浸在自己的想象里,学校多大啊,是什么样子呢,老师凶不凶……想着,想着,就陷入了梦乡。

当我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开始介绍自己的时候,一张口竟引来了哄堂大笑。我自小生活在东北,我的口音与周围的人一样,大家都用同样的声调与语气,我也从没认为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东北人说话不带拐音,直得犹如刀割,比如说你干什么去啊?南方的吴侬软语听起来如丝竹之音,东北人则不这样——你干啥去啊?直白爽直得如东北的天气,冻得让人入定三分。

我的口音在这时显得格外突出。所以,我一张口就让同学们笑起来。当时我不明白,不是我讲得不好,也不是不好听,是因为我是个异类,犹如在果汁里加了醋,显得不协调。

站在讲台上的我不肯再往下说,我看了老师一眼,老师摆了摆手让大家不要笑,给我找了一个座位坐下来。

同桌是一个男生,我一坐下,他就小声地问我:你从哪来,你说话为什么和我们不一样。我抛给他一个“卫生球”不再搭理他,他无趣,不再说话。

一下课,同学们都围住我,争相问我问题,我咬住口就是不说话。看我坚决,他们只好散了。

渡过了漫长的孤独期,我慢慢融入了这个集体,开始开口讲话,也注意听他们怎么说,调整自己的语调。我还学他们说方言,从他们口里说出来是那么自然,从我这儿就特别的“哏”,怎么听都不那么顺畅。我说得多了,他们也不再好奇,也不再为了让我说话而总是没话找话。

我终于说话不那么像一个东北人了,不仔细听和当地的孩子的口音并无两样。我在为了摆脱东北口音而庆幸时,好朋友丽却对我说,你原来说话真好听,为什么要改啊?当时我以为她在开玩笑,看她认真的样子,明白她是由衷的。

原来我以为的缺点在别人看来竟是优点,我也误解了大家的意思,以为他们是笑我说话不好听,其实他们是为了多听我说话而顾意地逗我。在那一刻,我有些如负释重,不再为自己的口音而纠结,口音引发的小小的自卑也消逝殆尽。

后来学校提倡说普通话,我也慢慢抛去方言的口音,转成了标准的普通话。我的普通话比其他同学说得标准规范,我咬字清晰、语调顺畅,许多同学的普通话听起来像是刻意在说,有点像读课文。

大学学文学语言课,看到普通话的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我立即偷笑起来,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看来我的东北话真的帮助我把普通话讲得更标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没有不闯祸的童年,只有多和不多的区别。作为别人眼中的乖乖女,自己偶尔也有犯二闯祸的时候。 从记事起,家就是在二楼。...
    伊苏zip阅读 277评论 1 1
  • 在我上到五年级之后读自己的课本就不再像原来那样充满期盼了,原因很简单——我以预习的名义从我的哥哥姐姐以及小伙伴们的...
    安迪斯晨风阅读 589评论 0 3
  • 本来由于我家和学校比较近,学校的领导和很多老师们,都对我们不陌生,常常会见到一些女老师在我家打麻将。 而我五年级那...
    心眸阅读 585评论 2 2
  • 学习活在当下,也就是“临在”。无论当下的你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当中都有这个深度、空间和自由。 而如何让自己更自由的去...
    摄影师柳丁阅读 139评论 0 1
  • 但是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咖啡,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喝不喝咖啡,都应当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目标:从...
    钱二盈阅读 88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