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玄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文学,才是世相人心的工笔画,它至少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以相对深刻和全面的知觉,去触摸人生的凹凸裂隙。”文学,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直指人心,光明或者黑暗;它是人性的一面镜子,照射出人性的光辉和灰暗。
我们生活的年代遍地都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是很难想象仅在三四十年前物质极度匮乏时期的生活,更无法体会生活在那样精神匮乏时代的人们是何种力量在驱使着他们阅读、创作,也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时至今日我们才有幸得以知晓那时他们的生活细节和精神思想。
阅读的权利、说话的权利、做事的权利,来之不易啊。当代人只知道抱怨自己有多不幸,不曾了解生处当代何其有幸。
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
不知道曾经有人因为一张身份证明而努力申诉了40年,而在此期间因为是黑户名下什么都没有,没有房子,没有车子,甚至没有一张能证明身份的身份证;当他终于拿到那张小小的身份证时,他说他激动的想要裱起来挂在家里,因为得来不易所以似如珍宝。
不知道在首都北京想连吃两碗3毛2的担担面,需要犹豫的望着自己手中仅剩得3毛2细细盘算半响才最终下定决定转头去买了十数粒糖果,因为这用3毛2换来的一小把糖果每天吃一颗可以吃上十几天。
不知道就在三四十年前,连《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红楼梦》都是“毒草”,是要被烧掉的书;是不可以随意说话,任何一句话都有可能让人身败名裂;躲在杂乱堆满灰尘的仓库角落,就着灰尘的味道茶饭不思的专心看书时的情节,如今对于当代人而言这些都是触手可及、随手可得的权利。
如果没有这些记录,我们不会知道这些与生俱来、理所当然的权利来得何其艰辛、何其珍贵,是多少先辈前人费尽一生也未必争取得到的权利。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以为这本该就是我们的,所以不必珍惜,不必重视,随意摒弃。
更为令人可叹的是,千年前的大唐辉煌盛世,真正的世界中心,文化、经济、军事各方面的领军人物均汇聚于此。在那时日本曾派遣过数十次的遣唐使来中国学习,然后回到他们国家把奈良打造的如同小长安,今时今日若还想亲眼看一看曾经大唐建筑辉煌盛况大约只能去奈良看了;他们是学我们的,他们学的老祖宗都在中国,可是到了当代我们竟只能去看他们所谓仿制建筑才能模拟出大唐曾经的器宇轩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明明是我们《易经》,偏让他们用得顺手顺理,连日本历代的天皇所用之年号都光明正大的取之《易经》,还有唐茶、端午、假面舞剧、尺八等,要问当代人这些东西都懂吗?或者至少知道吗?NO,不仅不知道,甚至很多都以为这些曾经是我们的,只不过很多已失传了而已。
记录、传承,一辈一辈的传承下去的就是文化,一个民族的的文化。而文字,就是记录的载体,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也是最神奇的一个。同样是开篇所说的文章中写道“优秀的文学,是让我们洞见那个生命蒸腾的丰沛世界。它让我们人性万花筒面前停留、凝视、思考,获得更深刻、宽阔的理解力,去把握真实,认识人生。”
你、我、他,都只是时光洪流当中微小的一粒小小尘埃,但即使仅仅是75亿当中微不足道的一员也拥有一颗足以思考整个宇宙的脑子,生物学家曾言:人类的诞生是宇宙进程当中极其偶然的一幕,并不是每一只猴子都能演化成仰望浩荡星空、思考宇宙人生的物种。请,无比珍惜仅此一次的人生。在你之前不曾有你,在你之后亦不会再有同一个你。
写于:201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