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已,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故圣人将遊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善夭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解:
本章建议人应让大宗师由隐入显。世俗中,大宗师表现为背离“显”而归“隐”。第一段中,文本反思人爱天、忠君,却不知道善待“其卓”“其真”。“卓”“真”可解释为人之为人、自然、道、独化、自在自为等;总之,是隐藏于人的本质。末段以“藏”字带出两个比喻:“藏舟于壑”“藏山于泽”。尽管舟、山看起来藏得隐秘,但依旧会被盗走。文本此处想说明,“藏”解决不了问题,或者说,看怎么“藏”。“藏天下于天下”就没问题。这是以不藏为藏的藏。“藏”物的表面是不被发现,深层次为担心失去。换个角度,不藏就没有所谓的担心。但这里“不藏”的内容是“物之所不得遁”,是“大宗师”,是……。文本建议人应该“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这是随顺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中间段首先引进泉涸之鱼的故事。泉涸之鱼“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就好比世俗中人与人互相关爱;进一步,还可以比拟世俗的纷扰。庄子显然很能理解世俗,他也说:“誉尧而非桀”,这是人间的真理。但这正也是庄子不满的地方,他说“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意思是要人不再纠结于谁对谁错,应尽快捡起早已丢下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