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被吼时,他们的内心会因害怕而四分五裂。
最伤害孩子的行为,90%的父母都在做!?
闺蜜说,她又没忍住吼了孩子。
原因是孩子晚上写作业磨磨蹭蹭的,一会要去厕所一会要喝水,一会又咬着笔头发愣,自己实在没憋住火,就又吼了他。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吼他了,我知道不好,但我就是控制不住。
每次情绪上来,我的大脑就一片空白,我控制不住自己的嗓音,更控制不了自己锋利恶毒的话。
我很爱很爱他,但发火时,却能说出“不要你了”、“你笨死算了”这样恶毒的话。
对于孩子的哭泣,我无动于衷,甚至厌烦、想捂住他的嘴、揍他。
有时候我都想,这破“皮夹克”不要也罢。谁爱要谁要吧。
自己的亲生骨肉我竟然这么残忍。
明知道吼娃不好,也暗暗发过誓下次不再大声吼他了,但下一次,还是这样,甚至更大声,更过分。
一、为什么孩子越吼越不听话?
在马斯洛的人类需要五层次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安全需要是最基础的人类需要之一,其重要程度仅次于生理需要。
对孩子而言,安全需要不仅仅是生命安全不被威胁,生存环境安全同样重要。
当一个人的内心感觉安全,他便不需要动用过多的力量对抗恐惧和不安,才有改善行为、遵守规则、认真学习的基础。
反之,为什么吼叫、打骂很难产生真正的管教效果?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动用了过多的心理能量,用于防范“恐惧”和施加“对抗”。
当孩子面对大吼大叫面目狰狞的父母时,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只想捂紧耳朵,让这场暴风雨快点过去,至于父母说了什么,他们无暇听、也无法照做。
李玫瑾教授曾说:“父母发火时,孩子的那种害怕,就像被几只老虎逼到了墙角”。
而面对孩子的“无动于衷”,我们更忍不住提高音量,说更难听、恶毒的话。
事实上,就像德国经典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中描绘的那样,孩子的内心在我们大吼大叫下,早已四分五裂。
这样的他,又怎么能接收父母的信息,又如何思考自己的行为并做出改变?
时间久了,被吼的多了,内心也麻木了,甚至产生了抗吼免疫。
任你再大声,他也无动于衷。
其实,父母偶尔一两次的吼叫对孩子的伤害并不大,最怕的就是把孩子当做自己情绪的发泄口,把大吼大叫当做管教孩子的常用方式,还错怪孩子听不进去。
二、面对熊孩子,不想吼叫,试试这几招
1. 情绪摊牌,隔离冷静
我们的情绪不是一下子上来的,它有一个慢慢爬坡的过程,是什么让我们最终爆发了?
是委屈,是一种“过于照顾孩子感受他却不领情”的愤怒。
孩子画画磨蹭着不来吃饭,你催了一次,他没动,催了二次他还没动,眼看着饭要凉了。
听听自己此刻内心的感受,你是有点生气的。
但,你又觉得不至于因为小事跟孩子发脾气,于是选择了照顾孩子的情绪、压抑自己的情绪,开始规劝——“快点啊,饭要凉了”、“你吃完再画多好呀,一时半会画不完,饭后有的是时间”。(你的潜台词:你快给老娘滚过来吃)
这就是情绪的导火索——你不满,但你没直说,而是选择了忍。
当我们一味强迫忽略自己而照顾孩子情绪时,反而会给孩子一种“我的情绪最重要”的错觉,稍不顺心,则换来讨价还价——
“凉就凉,我不怕凉”、“我不想饭后接着画,就想现在画完。”(其实,娃的潜台词:我非常认真地在考虑且回复你的建议,答案是你的建议我不想采纳)
而你,肯定也无法像忍者神龟一般一直忍下去。
孩子的变本加厉会直接把导火索推向引爆点——“我不管你怕不怕凉,立马给我过来吃!”、“晚一分钟,画我就给你撕掉!”(此刻你的潜台词:我都这么降低自己迁就你了,好言相劝你还不听,是不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我就不吃”“你凭什么撕我的画”“你真是个讨厌的坏妈妈”。(娃的潜台词:怎的了?为什么前一刻还有商有量,我只说了不同意,她就开始发脾气?妈妈太讨厌、太可怕了呜呜呜……)
话赶话,火拱火,最后两败俱伤。
所以,如果你有情绪,不如直接和孩子摊牌,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我催你两次了,我的本意只是让你好好吃饭,你如果继续磨蹭,妈妈会感觉你十分不尊重我,我会很生气。”
相信我,很少有孩子明白你的真实感受后,会说“你生气吧,我就是要故意气死你…… ”
因为他们的本意从不是故意找茬,大部分都是我们有所图,他们不配合,而我们打着讲道理的由头,却不说出背后的情绪诉求。
孩子们没眼色,看不懂、参不透啊。
最后才会让事情愈演愈烈。
所以,最开始,就把问题和情绪可以一起摊牌给孩子,他反而会试着理解、照顾你的情绪。
2. 隔离阶段,复盘自己情绪爬坡的过程,找原因和对策9
如果情绪已经上来了,没办法理性思考,娃哭闹,你也一肚子火时,不如先闭嘴,保不齐一张嘴,就说出什么难听的话。
两个人分别隔离开,冷静一下。
告诉孩子“再谈下去妈妈就忍不住说难听的话了,我不想伤害你,也不想让你伤害我,我们都冷静下”。
娃崩溃就让他崩一会好了,一个人崩总比两个互相拱火强吧。
隔离时,努力冷静下来,看看自己的情绪是怎么来的,孩子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
若是孩子的问题,那么多半,他们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你的帮助。
若是自身情绪不对,不过是借题发挥把火撒孩子身上,那就需要反思了。
其实仔细回想,很多时候吼娃,都是我们本身情绪不好,压力很大或身体太累时导致的。
当时的自己就是一枚定时炸弹,稍微一点小火苗就炸了。
同样一件事,若发生在我们身心愉悦时,则啥事没有。
所以妈妈们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也很重要。
3. 我好了,你好了吗?
很多时候,我们冲孩子发火,并不是因为孩子真的做了多么出格的事,只是因为我们太累了、刚接到一通领导批评的电话、或者我们内心太害怕孩子受伤害……
每一次发火之前,按下暂停键,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为什么生气,我弄清楚真正的原因了吗?
你可以转身去阳台,去厕所,总之,先离开一下,暂时不理会孩子的调皮和无理取闹。
给自己一个心理冷静时间,想吼的冲动就被压下去了一半。
给孩子最好的爱,是看见他的情绪。
如果实在没有忍住,吼了孩子,请一定记住:吼完之后跟孩子道个歉,跟他聊一聊他的感受。
这样孩子被压抑和没机会表达的情绪才会宣泄出来。
你和孩子之间坦诚地谈话,也有助于对自己的行为模式做个反思,提醒自己下一次更好的表达是什么样的,努力做出改变。
当孩子做错事,父母不过分表达情绪,而是冷静处理,会让孩子感受到:
“爸妈不是不喜欢我,只是不满意我那些行为。”
当孩子学会担当起自己的错,他依然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他就更有力量把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在错误中成长!
每个父母都渴望有个完美小孩,现实是他们会磨蹭、会顶嘴、会贪玩、会调皮捣蛋,这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得接受、理解。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我们在发火前压下了情绪,而是越理解孩子,越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越不容易对孩子发火。
努力成为不靠吼叫和孩子相处的父母,加油!
三、我们不需要给孩子营造一种妈妈无所不能的假象。
事实上,即便你甘愿做一个忍者神龟,娃大多数也不会良心发现,主动放你一马。
反倒是你也摊牌,让娃知道你也会累会烦会没耐心,他反而会神奇地考虑你的感受。
跟角色无关,这就是人与人相处的人间真实。
所以,作为妈妈,你的感受也很重要,妈妈不好了,孩子不可能好。
必要时,应该让孩子知道妈妈也是人,会累、会痛、会难过、会烦躁,当然也会犯错。
但妈妈发现自己做错了会立刻改正,情绪不好,也会想办法纾解。
孩子看见大人发火并自我平复,也是一种控制情绪的学习。
改变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事情,但好在,只要行动起来,结局就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养育孩子的干货,这里都有;
经营家庭的苦甜,我们都懂。
和千万妈妈一起成长。
点击头像点个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