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有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
“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
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喽!”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几位客人,越发着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
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亲近的朋友。看到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我说啊,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啦!”
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哎呦!我不是叫他们走啊!”
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哼!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啦!”说完,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这个故事启示人们:说话有说话的技巧,假如出口不够谨慎,没有顾虑到听者的立场,就很容易在无意中伤害别人,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正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就是这个道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说话的技巧也无处不在,同样的一句话,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可能会展现完全不同的效果。
都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合适的表达,令大家都心情舒畅;而一句不恰当的话,则让人心生寒意,甚至从此绝交。
有一次,小儿子吵着要找甜甜玩。想着自己弟弟家,没有提前打招呼,直接带了儿子过去。到那时,甜甜亲切的叫:“姑姑”,还热情的冲过来拥抱儿子,俩人都特别的高兴!弟媳正在厨房做饭,没有出来。她冷不丁的来了一句:“我没有做你们的饭啊!……”
虽然知道弟媳的性格素来就是如此直接,并非有其他恶意。但听到这句话,我心里还是很生气的,好像我专门去她家蹭饭似的!很想拉了儿子马上离开,但儿子和甜甜正玩的开开心心,肯定不愿意离开。想想最亲的亲人,何必计较那么清楚,搞得大家尴尬不开心呢!
留下儿子还那玩,我自己悄悄地离开了。到家时,弟媳打电话来道歉,说自己说错话了,没别的意思!我当然知道她没有恶意,但她出口的话,不能不令人介意啊!
同一句话,有无数种表达的方式,为什么出口前不多加思量,非得选那句最伤人心的话呢?亲友也许不计较(也计较不了那么多),那旁人呢,别人会跟你不计较吗?甚至碰到的是小人,或许,就得为自己的出口的话付出代价啦!
我们为人处事,时时都应清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事情该如何说!谨防祸从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