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025】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种物类形态参差,生存模式也各不相同。譬如人类,虽然作为同一物种仍然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但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性别等差异还是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判若云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甚至有时候同是成长在一时一地一种文化熏陶之下的人们,其思维方式、行事风格、人生境界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天壤之别。这造就了人作为一个物种的多样性,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生态。
自读书以来,我看到的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王国维的说法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冯友兰的说法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佛教禅宗的说法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虽然还有些其他的也勉强可算作对这一话题的阐述,比如儒家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其实总的来看,这些看似各异的表述其实大多说的是同一回事,即:一个人从懵懂无知的少年到历尽千帆之后的老年所必经的人生阶段。当然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完整的走完各个人生阶段,事实上这样的人在整个群体中永远都是“凤毛麟角”,于是不同的人之间也就有了“境界高下”之别。
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曾经一度很爱看武侠小说,掩卷长思之余,也爱想想书中各大宗师高手的武学修为到底身处何种境界,聊以为乐,时间久了之后,也便有了关于“境界”的描述的一些想法,这里不揣冒昧,狗尾续貂,写出来,供读者一乐。
因为是看武侠小说引发的联想,而武侠世界中最常用的兵器就是“剑”,所以就以“剑”作比喻吧。
1, 手中无剑,心中无剑
这是人的童年时期,根本还没意识到自己将来要走的路,也没想过是不是要入武林、闯江湖,所以心中还没有“剑”的意象,双手也是手无寸铁的。
2, 手中有剑,心中无剑
这可看做人的青年时期的早期,知道世上有“剑”这种兵器了,自己也想学,但是心中根本没有对于剑术、剑法的概念,所以“剑”对他来说跟其他兵刃并没什么区别,就是一种兵器而已。这种人身边带把剑往往会招来危险,因为会给别人“会使剑”的错觉,遇上要找他比试的立马就露馅了,后果可能是被一顿痛揍。
3, 手中有剑,心中有剑
这时候正式开始“练剑”之路了,心里有了剑法的概念,迷恋各种剑谱、剑诀,誓要成为“天下第一”。这一阶段又分为三个等级:“以刚克刚”、“以柔克刚”、“举重若轻”。第一阶段时,喜欢逞勇斗狠,以快打快,以暴制暴,得理不饶人,大致属于“少林派”一路,纯刚猛的路子;第二阶段,明白了“秤砣虽小,可压千斤”的道理,对付刚猛的最好办法其实是柔劲,所谓“水滴石穿”,这一路算是“武当派”,以小博大,以柔克刚;到了第三阶段,不再追求各种华而不实的剑招剑式或古剑名剑,转而修炼扎实深厚的“内功”,临敌时不以兵刃本身的锋利取胜,而凭借厚积薄发的雄浑内劲,就像是一套江湖入门级的“太祖长拳”一旦到了乔峰手里,依旧可以令群豪丧胆。
4, 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到了这一步,已经可算大宗师级别了。剑术已经练到“人剑合一”的境界,所谓“人就是剑”,身体本身就是最强的兵刃,不需要借助外物来打败对手,虽然手中“无剑”,但意到剑到,许多书里描写的“飞花摘叶,皆可伤人”大致就属于这个级别。所以武侠世界里真正的高手一般都是不带兵器的,因为已经对自己的身体拥有了无穷的自信,单凭一双肉掌就足以纵横江湖了。这一阶段可称为“举轻若重”,都知道“举重若轻”厉害,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更重达82斤,但你若给他一把只有8斤重的刀,他还能耍出82斤大刀的威力,那才是不世出的高手。
5, 手中无剑,心中无剑
嗯……等等,这不是和最开始啥都不会的时候一样吗?此言差矣,剑术修炼到这个境界,江湖中千百年来也没有几个,因为到了这时,心中已无争胜之心,不但打败了对手,更是打败了自己“执着”的内心,再不需要别人的仰视和自己的虚荣心来证明自己的强大,甚至连“强大”这个词本身也已经失去了意义。这时候虽已身负绝艺,可早就不为这绝艺所困,一身杀戮的本事,但早已对“杀戮”本身兴味索然,心中也再不起杀念,反而为以往的“罪孽”而真诚忏悔,最终一身空明,无挂无碍,这才算到了“道”的境界。这种级别的高手,印象中首先想起来的,大概要算《天龙八部》中无名的扫地僧了吧。
兜兜转转一大圈,终点又回到起点,表面上看起来他还是最初那个他,其实早已经千帆过尽、返璞归真了,人生的境界,修炼到这一步大概才称得上“功德圆满”吧。木心说:一个人如果老奸巨猾之后还能热爱安徒生童话,那这个人全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少侠,敢问你已到了哪一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