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不断追问活着的意义的时候,也许正被生活中的“无意义”困扰。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事、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事……它们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也许,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可以提供一些思考。
他有一段特别的经历,作为一个不幸的二战时期的犹太人,维克多·弗兰克全家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除了他和妹妹,全家都被纳粹杀害。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令人绝望和充满死亡气息的痛苦的环境里,弗兰克不仅活了下来,还把这一段经历跟自己的心理学专业集合起来,创立了“意义治疗法”。他67岁学习驾驶飞机,80岁登上阿尔卑斯山。他的著作被前美国国会定为十大著作之一,被香港大学列为必看的50本图书之一,畅销1200万册。
在书的第一部分中,他描写了集中营的状况,以及人在这种状况下的不同的心态。有一个狱友确信无疑地告诉他,说梦见在1945年的3月30号将会获得自由,然而随着这个日期的临近,他发高烧生病,在那一天得了“伤寒”死去;类似的死亡事件在圣诞节前后变得更加常见,人们往往在没有希望以后失去生活的勇气而导致免疫力下降,最后死于疾病。但是,还是有一些人在这样绝望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生命的高贵,他们面对死亡,会走过全屋子安慰每一个人,将仅有的一块面包留给别人……弗兰克看到,只有一样东西是别人夺不走的,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自由”——在任何环境下选择自己行为和方式的自由。
第二部份,是弗兰克创建的“意义疗法”。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个年老的医师沉浸在丧妻之痛二年不能自拔;弗兰克并没有去劝解,而是去反问这个医师“如果是您先离去会是怎样一个情境?”;医师回答“我的妻子将会悲痛万分””现在她免除了这种痛苦,是您使她免除了这种痛苦,所以您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以继续活下去和哀悼来尝付您心爱的人免除痛苦的代价“——弗兰克帮助医师找到了痛苦的意义,医师握着他的手,久久没有说话;而痛苦在被发现有意义的时候,就不再是苦了。
我们可以用“负责任”来理解人生的意义,并接受生命的追问。下面三种途径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1 建立或投身于某项事业中;2 体验某种自然文化,学会去爱、去给予而不是索取;3 勇于承担痛苦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