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人性化解释“婚外情”?

                  ——《韦志中—儿童和女性心理健康》听课摘要

        如何人性化解释“婚外情”?

    现在社会婚外情比例高,离婚率高,离婚率有的地方达到百分之四十。这种高的背后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婚姻中两性生活的幸福度在降低,亲密度在降低。在原有的亲密关系中没有找到最好的感觉,所以才会在另外的一段情感中去弥补。弥补了之后,又受到自己观念的影响。在中国,尤其是女性,是不允许自己出轨的。所以在婚外情中,即便找到了你想要的最好的感觉,过后你很快会陷入新的情感关系的纠结和矛盾中。自我冲突和他人的冲突,人性的欲望,你渴望的爱,他给不到,还有比如嫉妒、不平衡不平等紧接着就会来,类似于饮鸩止渴,以后的纠结盖过了短暂的欢愉。所以说,我是反对婚外情的,法律上讲也是不允许的。

      心理学上讲,也是违反幸福感的建设的。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真诚的人,才会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孟子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选一即是义。”就是说,一旦两者不可兼得时,你必须做出选择,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个。一旦陷入两难的境地,说明你的欲望太大了,你就会有强烈的内心冲突,就会很痛苦,任何神经症的人,都是源于内心冲突。不可否认,婚外情也有真情,也有爱情。但是关键是:做完之后你能否收拾残局,这个残局就是你的心。它会给你带来几个危险性:一 陷入恶性循环,破罐子破摔,失去自爱和自尊。二 处理不当伤及无辜,伤及自己的家人。三 由于心理冲突的压力,产生不好的事情。比如会人格分裂、抑郁症等。有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杀人、吸毒,自我毁灭。

      对于这种陷于婚外情痛苦的女人,我的态度是同情。你是遇人不淑、命运多舛,还是自己能力不济,对婚姻经营不善?遇到这样的事情,作为女性,我的建议是:一 断舍离,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二 接受、臣服、随遇而安。当然不是消极的接受,不是逆来顺受,而是积极的接纳。去学习,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魅力,经营好自己的婚姻。不要陷于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境地。

        好的婚姻是什么?好的婚姻是:男人出门几天就想家,依恋他的妻子,女人崇拜尊重男人。女人出现婚外情的根源有三种。第一:对丈夫的不尊重,骨子里看不起他。第二:丈夫出轨后,报复他。第三:寻求缺失的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每个女人心里都有三个自我:小女孩、女人、母亲。“小女孩”需要被呵护,“母亲”需要彰显母性的爱,“女人”需要得到性的满足。如果她找了一个老实巴交的男人,她只会得到呵护照顾,她的“女人”的心理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因为 老实巴交的男人不浪漫啊。如果她找了一个会玩贪玩的男人,就会满足她“母亲”的心理需求,而不能满足她“小女孩”的心理需求。如果是第三种情况,是容易回归家庭的。她出去之后不久,就会发现还是自己的老公好,也会对老公孩子产生愧疚。所以在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她会很快回来,并且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婚姻。但是如果是第一二种情况就不容易回归了,就陷入了互相攻击伤害的局面。

  “婚外情”是对是错?我想说,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你做任何事情都是让自己更幸福。对错只有一个标准:你能不能接纳自己行为产生的后果。,能不能做到心安理得。你的行为让你多年积累的颜面尽失,这种社会压力你能接受吗?。你的行为伤及你的孩子,你能接受吗?你的行为让你家破人亡,你能接受吗?外界的压力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骨子里怎么看自己。遇到这种事情,你首先考虑:我为什要做这件事?我做这件事不是要追求幸福吗?要是这件事让你离幸福越来越远,你还会做这件事吗?

这就是我对“婚外情”人性化的解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题记:每个找婚外情人的丈夫,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婚姻里不能满足,或者很难满足的某个欲求。 一、本章内容分为6大块: 1...
    进香阅读 3,026评论 5 12
  • 或许会遗憾当初放开了她,却是因为记恨自己那么深情。 或许我们不该相遇,也不该那么用情。最后你却是最洒脱的那一个。 ...
    剑指阅读 157评论 0 0
  •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难让有点心事的人找到知音。 再也回不去的过去与不想融入的环境让孤单更孤单让自我更甚。 每一句不想入...
    我是行者啊阅读 434评论 0 1
  • 人类的情感终究是很难说得清楚的。 年纪越大,就越害怕感伤,因为无法挽回的时间越来越多了。从春天到冬天,...
    9f8ffd2dff71阅读 334评论 0 2
  • 临睡前对西西说:“晚安,宝贝儿,妈妈爱你。” 西西说“妈妈,我也爱你。但你对我发脾气的时候有点儿不可爱。” “那你...
    秘密兜儿阅读 499评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