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问题可能的确是孩子的问题,但是,由于这些问题涉及孩子本身的心智和身体机能的发展,短时期内无法改变,这些问题其实可以放一放。

比如很多父母在孩子四五岁,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希望孩子能写好字,结果导致了很多的问题。
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很多家长都会非常焦虑。孩子不会写字,到学校怎么办?孩子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怎么办?孩子连ABCD都写不好,那他的英语就学不好了;孩子的阿拉伯数字写得东倒西歪,那他的数学根本学不好……最常见的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的是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大部分孩子要到10岁左右,其自我意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自我才能控制本我,才会有自觉学习的能力。
但是父母常常很着急,希望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就能自觉学习,于是各种指责孩子,与孩子冲突不断。而且父母常常发现孩子说话不算话,明明答应先做完作业再玩,但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先玩游戏了。实际上,这一过程恰恰是孩子的自我和本我在不断博弈的过程。孩子也很辛苦,他每次表决心的时候,是真的想要符合父母的要求,但是,他的本我还太强大,自我很难控制本我,所以他也在不断斗争。
如果父母不焦虑,把自觉学习,即本我和自我的斗争看作长期的成长过程,能忍一忍、等一等,体会孩子在进行自我斗争时的不容易,倾听孩子的心声,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自觉性会越来越好,他的自我会越来越强大。如果父母忍不住,用强有力的手段来代替孩子的自我去控制他,那么这个自觉性的问题就会一直存在,越来越难解决。
对于有些问题,父母先要判断一下是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比如记忆力和理解力的提升。如果短时间内改变不了,那就不要把它看作一个问题,而是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理解孩子在每一个成长阶段的不容易。

还有一类问题是随着年龄增长会改善的问题,大部分有关生活自理能力的问题都属于这一类。比如一到夏天,家长们就会急着给孩子进行如厕训练,有些孩子才刚过周岁,父母们就已经想要抓住夏天的机会让孩子不穿尿不湿了。
为什么这么着急啊?家长的回答几乎惊人的相似:朋友家的孩子早不穿了,自己家孩子还穿着,感觉很丢人;让孩子继续穿尿不湿自己会经常被家里老人说,他们会说自己懒,尿不湿对孩子不好。
但实际上,你会发现孩子的尿感是不一样的,有的长,有的短,这其实是孩子的一个自我感知过程。随着孩子自我感知能力的慢慢加强,他们也会一点点感觉到尿意的,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提出来:“我要尿尿!”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小孩子都是把尿尿在自己身上的,这很正常,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自己的尿意。
家长需要处理的情况只有一种,那就是当孩子玩得太疯的时候,会忘了上厕所。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不给孩子压力,他有过一两次这样的经历后,自己就会找到解决方案;但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非常紧张,并且开始严格地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很可能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而且也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我们现在确实看到很多家长急着要给孩子进行如厕训练,随便搜搜就可以看到很多教家长“如何在3天内帮孩子脱掉纸尿裤”这类标题的文章,好像“科学育儿”什么都需要赶赶赶。
如厕训练这件事,其实和孩子学习其他技能一样,需要水到渠成。很多孩子根本没准备好,家长就着急训练,结果自然进展缓慢,这时看再多这些方法论的文章也没用,“强扭的瓜不甜”,孩子没准备好就是没准备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其实很少碰到孩子在长大以后还有尿床问题的,孩子到了五六岁,随着括约肌的发育,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但如果父母很焦虑,它就真的成了问题。
孩子试错的过程就是他成长的过程。可惜很多家长剥夺了孩子试错的时间,也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
小男孩涵涵晚上是和外婆一起睡的。在涵涵小的时候,外婆怕他晚上尿床,于是每天半夜都会按时把涵涵叫起来,让他如厕。就这样,涵涵到五岁半,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是会经常尿床,只要大人不叫他起来,他就会尿在床上,自己不会控制。
其实,我们人类的身体系统很有意思,当脑部不断接收同一事情的刺激,就会形成反应链,人类的反应能力就变强。孩子本来自己有意识地知道该尿尿了,可如果大人一直不停地在旁边提醒,孩子的尿意和脑部的控制没有连接起来,反而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尿尿了。
于是,涵涵的家人都很焦急,还专门带他去看了医生。医生教她在涵涵的床单下铺上婴儿用的隔尿垫,每天晚上不要再叫涵涵起床尿尿,一旦涵涵尿床了,早上大家就把这件事当作很正常的事情告诉他:你正在接收身体给你的信号呢,你慢慢体会,这个很正常,抱歉以前我们没有给你这个机会,现在你需要自己来和你的身体对话。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批评他。
医生要求他们给孩子半年的时间。可实际上,只用了一个月,涵涵就越来越能自己控制了。父母不焦虑,孩子才没有压力,才能拥有解决问题的能量。除非身体机能出了问题,否则,凡是大部分孩子长大后都会的事情,给孩子试错的时间即可,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
类似的问题还有孩子两三岁时候的结巴,父母不用太在意,随着孩子的词汇量上升,表达能力自然就提高了,结结巴巴的情况就会改善。如果父母很在意,一直去纠正,反倒影响了孩子的语言自信。孩子小时候“认生”也是非常自然的一个安全感成长的过程,随着孩子自己力量的成长,他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也会随之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问题是会自然改善的。比如吃饭问题、根据天气变化穿衣的问题、走路速度问题、注意力的持续问题,这些都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改变。所以,父母放轻松,看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不要着急,想想这些问题和成长本身的关系,焦虑就会减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