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你可能不知道的小县城

浚县—我的家乡,在介绍它之前先给大家科普一个字—浚。“浚”字在其他地方都是读“jun”,意思是挖深、疏通(水道),而当它成为我家乡名字的时候读“xun”,所以我的家乡叫做“xun”县而不是“jun”县。当我在外地上学、工作、出差的时候,经常有人将我家乡的名字念错,所以现在我介绍自己来自哪里时都要介绍一下这个字的读音。

浚县位于河南北部,东经114°11,北纬35°54。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65公里,卫河蜿蜒纵贯全境,淇河沿西部边界南流,处于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其下辖1乡6个镇,分别是善堂镇、王庄镇、屯子镇、小河镇、卫贤镇、新镇镇、白寺乡。

浚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当时先民已经在淇河下游以东定居,繁衍生息。经过千年的历史变更,于明洪武二年三月,改属直隶(京师)大名府。四月,州降为县,始称浚县,县治徙浮丘山东北平坡。在新中国成立后,于1986年1月划归鹤壁至今。

浚县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了许多的艺术形式。其中包含了泥玩、石刻、工艺制镜、庙会、社火等。

泥咕咕

其中泥玩最为出名的当属“泥咕咕”,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古黎阳也就是现在的浚县与隋军大战,不少将士和战马阵亡,为了纪念这些牺牲的将士和战马,军中一些心灵手巧的人就用当地的黄胶泥捏成泥人、泥马表示怀念之情。这一技艺就这样随着历史的发展延续了下来,流传至今。2006年20日,泥咕咕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咕咕

正月庙会

浚县正月庙会起源于后赵皇帝石勒开凿伾山大佛时期,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与山东泰山庙会、山西白云山庙会、北京妙峰山庙会并称华北地区四大庙会。每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历经一个月的时间,其中以正月初九和十六最为热闹。庙会素有初九拜大伾山,十六拜浮丘山的习俗,并且拜山期间伴随着热闹非凡的民间艺术表演。高跷、耍狮子、舞龙、跑旱船、放火铳、耍杂技、唱戏曲,锣鼓震天等各种社火表演,表演队伍从大伾山东山大石佛至浮丘西山碧霞仙子延绵数十里。

踩高跷

小时候每次过年后,就闹着让父母带自己去庙会。当时由于年龄小,所以都是坐在父亲的肩头,从东山到南山从来不记得父亲说过累。自己上高中的时候经常从东山走到西山,但是每次走到一半时就已经脚痛的不想走了。其实自己小时候去庙会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看那些社火表演,而是那十里路上的各种商贩。每个庙会都少不了那些商贩,卖什么刀枪棍棒斧钺钩叉的(当然是木制),卖各类的泥玩的,卖各种电动玩具的。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玩具是一把铁制的宝剑(没有开刃的),长有一米二,宽半公分,木制的剑鞘,刷上一层红漆,两条栩栩如生的龙缠绕在剑鞘上,在剑柄的附近刻有镇宅两个字。因为当时自己要独自睡在楼上了,所以买来之后父母就将这柄剑放在了我的床头,它一直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夜晚。也许是心理的作用,每次我躺在自己的床上总是谁的那么香甜安稳,一夜无梦到天明。虽然它现在已经锈的不成样子了,但是我仍然舍不得丢弃,因为它是我走向独立的一个见证。

红缨枪

大伾山

说起浚县,就必须要说大伾山。大伾山位于浚县城东,故又称之为东山。大伾山系太行余脉,东西宽0.95公里,南北长1.75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35米,平地高起70米。它不是丛山中的峻岭,而是平原突起的孤峰,所以显得尤为突出。

大伾山

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大伾山虽然不高,但历史底蕴却很丰厚,并且有各种神话人物的传说。山上现存道观佛寺建筑群7处,名亭8座,石窟6处,各式古建筑138间,摩崖碑刻460余处,更有中国北方第一大佛之称的东山大石佛,又称“八丈佛爷七丈楼”。相传大石佛始建于北魏时期,佛高八丈,当时黄河流于大伾山脚下,每到雨季常会洪水泛滥,故雕石佛以镇之。大石佛倚山凿就,高与崖齐,整躯为岩石,为明代成化十年(1478年)装饰。大石佛结跏趺坐,面方颊圆,略呈梯形,形似弥勒佛像。目平视,唇紧闭,表情庄严。两肩立挺,脖颈较长,在三道肉领。左手覆膝,手心向下,右手曲肘举。当然大伾山上除了大石佛还有很多的名胜古迹,如吕祖祠、恩荣坊、壶天道院、张仙洞、纯阳洞天、兴国寺、天宁寺、摩崖石刻、太极宫、阳明书院等多处历史古迹。大伾山于1987年成为河南省首批公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浚县于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伾山是佛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文物,属国家AAAA级景区。

大石佛

浮丘山

浮丘山位于浚县县城西南,故又称南山,系太行山余脉。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0.65公里,面积0.98平方公里,海拔103米,相对高程45米。浮丘山与大伾山隔城相望,绰约多姿,妙景无穷,因山傍卫水势如行舟,故有“浮丘”之美称。山上目前有国保级文物唐代开凿的千佛洞,内有浮雕造像千尊,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为石雕艺术珍品,明代建起的碧霞宫,大气恢弘,为明代建筑艺术佳作,系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宫中供奉泰山神碧霞元君而扬名四方。

浚县古城墙

浚县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清多次重修扩建,古城才渐趋完整。解放后,原城门、城楼及大部分城池被拆除,现仅存沿卫河一段古城墙、姑山南侧古城墙遗迹等几处。最近今年,古城墙经过了修复与保护,逐渐成为了浚县的新的标志性建筑群,并且吸引了多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古城墙

浚县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虽然它不繁华,但是它充满了历史人文的气息;虽然它地域不够辽阔,但是它依山傍水;虽然它经济不够发达,但是人们却是淳厚朴实。

我的高中就读于浚县一中,学校坐落于大伾山脚。每次从学校望向大伾山,虽然它没有泰山那么的巍峨挺拔,但是却有着另一番的滋味在里面。每到放学或者周末,和几个好友或者一起上山游玩,或者到城中吃一份非常实惠面,或者到学校旁边的书店看一天的书。在这座城市里,不仅有我童年快乐的回忆,更有我青春奋斗的记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590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6,808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151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79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73评论 5 36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5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2评论 3 39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8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038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59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5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1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0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5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95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