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伶彦、万 佳
墨香家风+活力青春=墨香青春,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吧……
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我们都一样,年轻不乏躁,彷徨不安分,在躁动的时间流里,有时候我们更需要放慢匆匆的脚步,静一静,等一等,寻觅一片心灵的归处。尤其是工作之余,或陶醉在书海,或寄情于山水,或奔跑在运动场,但伴我最多的还是文房四宝。要找归处,书法于我,便是最好的桃花源,柔翰挥洒千般意,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间,享受另一个幽静的世界。
谈起书法,渊源颇深,对我影响深远的要数父亲,他学历虽不高,善于自学,读经诵典,写硬笔挥软笔,令我钦佩,落笔起锋间,总让人眼前一亮,若用一词形容他的作品,我觉得“养眼”一词较为贴切,而且越看越耐人寻味。还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在我的房门上张贴了一幅亲笔书法,“为人要诚实,你想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先怎样待别人”,这也是他对我的期许。这幅书法在门上贴了有七八年时间,后来因纸张蛀虫,墨迹渐淡才取下来,但是这句话却深深地刻在了我脑海里。
从求学到工作,父亲对我的影响源源不断,对我的期望亦越来越高。在2017年端午,父母不远千里从利川专程过来,看看我工作、生活得如何,父亲看到我书桌上的笔墨纸砚,即兴挥笔,赠我“以诚待人、海纳百川、尽职敬业、敬业乐群”十六字精神食粮。他是个勤劳忠厚之人,待人诚恳,所以他也要求我从小就不能说谎,要表里如一,以礼待人,对待组织更要忠诚、团结同志,工作敬职敬业。所以这“十六字”精神食粮,我足以用一生来追求、践行。
也许是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姐姐也逐渐喜欢上了书法,且肯下功夫,并略有独到见解,不仅写书法,还在父亲写的基础上,学会了软笔画,书法变书画,perfect,不知这算不算青出于蓝咧。去年早春,姐姐送给我一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书法,她对我的勉励和鞭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奋发向上。
至于我,虽有写写画画的癖好,但简直是“床底下的夜壶——不登大雅之堂”,摆不上台面,羞于启齿,既达不到父亲丰筋多力的深厚功力,也不及姐姐妙笔在手的灵动秀气,仅是享受练习书法给予我心灵的一份宁静和保持一笔一画皆用情的一种生活态度,如是而已。
“八小时内”的工作让我很充实,在“八小时外”的闲暇时光里,书法仿佛成了我生活的一剂调味品,每当我心情烦闷的时候,临几张帖,写上一个小时毛笔字心焦气燥的状态就能慢慢调整过来,因为当你专注于手中的一笔一划,慢看墨迹在笔尖起承转合,思考怎样去平衡力量的分布时,你的内心就再也无暇顾及外界庸常琐事的烦扰。悄无声息地,伴着那幽幽墨香,周围的一切在这翰墨挥洒的美妙时光里似乎变得宁静而又祥和。
无聊的时候,我也会翻翻那些名家的大作,读读关于他们的小故事。我惊叹王右军入木三分的苍劲笔力,感慨怀素和尚折蕉练字的刻苦勤奋,更被东坡先生书画两全的才情所折服。中国人常说“字如其人”,细想开来,这句话其实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方面,虽然一个人的字与其人品好坏没有必然关系,但是透过其字能洞察出这个人的情绪、心态和气质;另一方面,汉字讲求方正,对字的要求也同时是对人的要求,只有人品端方的人才能写出一手充满浩然之气的字,心正则笔正。我想,公道正派这一点,对于纪检干部来说尤为重要。正如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里所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为书”。无论是王,苏还是怀素和尚,他们都是“字如其人”的典范。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正是在这样的信念下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破壳裂土的芽儿,浸透了辛勤的汗水,洒遍了奋斗的血雨。没有一种成功是轻而易举的,那些书法名家的创作能够永世流传,一定是饱含了艰苦奋斗和自我牺牲。书法学习就像是一个开花结果的过程,你首先得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然后需要坚持不懈的浇灌、培植甚至奉献,这中间或许有迷惘、困惑、纠结,但当它美丽绽放的那一刻,之前付出的所有都将变为人间值得!
在往后的岁月里,不论世事多么浮躁,我依然是那个不忘初心,继续在书法的海洋里探寻一片幽静世外桃源的拓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