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论不是幽灵

——驳《为什么中国大众不信任心理咨询——心灵深处的魅影,从还原主义到身心二元论》书

笔者在拉康心理公众号上曾经阅读到了《为什么中国大众不信任心理咨询——心灵深处的魅影,从还原主义到身心二元论》一文。原文提到了这样一种观点:“在科学主义心理学研究中,还原论的核心是对人性的物化。”并斥责科学主义的还原论思想为“幽灵”。作为一名学习科学的理科生,笔者对于这种观点有很多的异议,因此在这里作文探讨还原论、科学与心理学的一些关系和观点。由于笔者并非心理学专业学生,在其他方面能力也非常有限,因此本文的着力点并不在于心理学理论而是关于原文观点的论证链。我将尽力逐字逐段地分析和探讨原文的观点及其证明。

那么,让我们从头开始。

作者笔下的还原论与科学

“在今天,所谓还原论就是主张把高级的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的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最低级、最基本的现象的集合或组成物, 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来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以上是原文对于还原论的阐释。应该说,科学的这种还原思维古已有之,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自然哲学时代。与其说还原论是一种人们产生的一种观念,倒不如说,还原论是人类认知过程的一个必然产物。这是因为,人类的认知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一个过程。人的一切行为——不论是相对抽象的认知还是更为实在的实践——都是建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上的,而解决问题最核心的思路,莫过于将问题简化:抽象的问题具体解决,复杂的问题分步解决,多元的问题分类解决,不胜枚举。正如埃舍尔的名作《爬行动物》表现的那样:人类从具体的实践中提取出抽象的理论,又将经过实践检验后一般化的理论应用于具体地实践。作为人类解决实际问题最强大的方法论,科学自然会大量地应用到这种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或者说,还原的思路。由此易得,还原论是由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出的一种理论。是我们认知过程的必然结果。不过这里原文只是阐述事实,并没有提出论点。

“行为主义,力图将心理学还原为生理学,把人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载体。

认知心理学,将人脑与电脑进行类比,把人的认知过程看成和计算机一样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而认知神经科学,则显示了生物还原论的特点,将人的反应还原为大脑的生物电活动和神经元的物理化学变化。”

以上是原文对于现代心理学的几个主要分支——或者说作者所谓“科学主义心理学”的一些阐述。这里的阐述乍一看没什么大问题,但却暗含了很多作者自己的观点倾向:应该说,行为主义学派更多是一种实验观点或者不妨说,方法论,他们以系统方法理解人类和动物行为,并假设所有行为的产生皆是由环境中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或是个体的生命史中所形塑而成的结果;特别个体在环境及生命史中所受到的惩罚、激励、刺激与行为结果所造成的强化,并且将可以系统观察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依据;作者这里却将方法阐述为目的,有混淆视听之嫌。而对于认知心理学的阐述则出现了以偏概全的问题,认知心理学的早期模型——消息处理模式——的确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计算机的运行模式,但并不能说明认知心理学是把人的认知过程看做和计算机一样的信息加工过程;事实上,近几年蓬勃发展的弱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不确定性原理(不是量子力学上的那个测不准原理,这里是认知科学对于不可建模预测过程的概念)、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都或多或少地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得来,而弱人工智能的成就不可谓不显著,这就证明这种认知模式是有效且符合人类学习过程的——如果人的认知过程不是这样的,那么基于这种假设建立的人工智能应该并不适用于人类的学习方式;但是作为一个人工智能神经网络,AlphaGo的训练方式本质上与人的学习过程一般无二,输入规则→学习探索→实战对弈,只不过AlphaGo的效率比一般的人类要高了不知道多少倍而已——这也就能够证明这种认知假设符合我们人类的认知过程,原文类比计算机一说不成立[1]。至于说认知神经科学则意图架起一道连接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桥梁,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要想研究人类的思想(智慧),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案当然是研究作为生物属性的人并且串联起思想与行为的关系,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可以通过脑部血液流动和脑电波的变化来完成操控者的一些简单命令或者说,想法——日本、美国和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可以各自独立地使用这样的系统来完成指挥机器狗走路、机器人踢足球和代替动眼设备在键盘上打字之类的简单活动;神经科学对于额叶和性格情绪关系、颞叶与记忆情感关系的研究成果也无须赘述;对运动员的研究更表明神经活动与运动时的想法有着对应的关系(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准确地确定想法及其执行与具体神经元的关系但有就是好的开始了);以上论述无一例外地说明人类的神经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的确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把人的认知、心理活动与神经活动串联起来是完全有道理的。

“在科学主义心理学研究中,还原论的核心是对人性的物化。这种对人性的物化,使得其在研究人的心理时,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以及人的价值,把人的复杂的心理现象简化为物理、化学、生理过程,试图用生物、生理或者机械运动形式来解释人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并导致了一系列的弊端。”(原谅我实在受不了原文那个莫名其妙的排版QWQ)

一直以来,社会媒体都很热衷于使用“物化”一词来形容把人当做物品或者说,工具的情况。的确,人作为生物尤其是智慧生物,与一般意义上的无生命物质乃至其他生物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当做工具或者说手段。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比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或者说东西要特别到哪儿去,我们并没有什么特别——我们依然是由基本粒子组成,遵循一切物质都遵循的物理学、化学规律;我们也像其他生物一样,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如果承认我们作为生物以及物理学化学意义上的物质的属性,那就必然要承认,我们与别的东西(没有生命的物质)和生命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这里物化人性这一说法本身就是违背了自然科学的思路的。如果我们是自然界独特的一份子,那么这与过去神创论的观点——人类是造物主最重要的造物足以与万物的总和媲美以世间的统治者自居——岂不是异曲同工之妙?

“将生命运动形式归结为物理、化学运动形式,将非生命规律应用到生命身上,实则是把高级生命视同于低级无机物。

把人的心理完全还原为动物的心理,通过对动物的研究得出人类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忽视了人的本质。”

正如上文所述,生命本质上依然是物质,依然遵循物理学与化学的规律。在远古人类认知手段尚不丰富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生命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一旦赋给物质就会产生各种奇妙的现象。但是随着伽伐尼青蛙腿神经电实验使得生命现象与物理学开始挂钩、显微镜的发明带来了细胞生物学、对化石的研究带来的进化论、蛋白质多级结构与中心法则的发现,神秘的生命现象开始变成了可以认知、可以实验、可以分解的过程。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可以高效而准确地编辑基因组、从零开始建立500个基因以内的细胞、大批量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蛋白质、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技术合成抗原生产疫苗、模拟羊水环境保护早产儿甚至理论上已经可以使用染色体组加上一个去核的卵子人工制造组合胚胎,或者说,在当代的科学技术面前,“生命体”不过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开放系统,只要了解了这个系统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机制,我们可以随意地为任何“无机物”赋予“生命力”,青春常驻返老还童甚至起死回生又有何难(Heroes never die!)?这样看来,“高级生命”与“低级无机物”之间的分别恐怕也不是那么泾渭分明了吧?

连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界限(开放与否、是否遵循熵增的系统的界限)都已经可以模糊,此时如果再来谈同属于生命之间的人和动物的区别那就简直可以说是笑话了。我们和一切其他的生物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必然与其他生命有着一样的心理学意义上的行为驱动力,或者说,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个体生存与发展、种群繁衍。目的一致,区别的只是方法,而心理学恰恰是一门研究目的的科学;既然目的一样,心理学研究的又就是目的,拿动物做研究对象来探索人的心理,有何不妥?至少总比纳粹直接用人做实验好得多了吧。至于说人的本质是什么?在生物学以外的领域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一个很令人信服的答案,如果有,还请作者原谅我的浅薄无知给出来;如果没有,那就只能套用生物学的那个答案咯[2]。

“抛开人的社会性和生物性而简单地进行人与物的类比,抹杀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及其主观能动作用,这违背了人生命的特殊性。

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文化背景、价值观、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家庭环境等都制约着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这些内容用元素还原、生物还原和机械还原是没有办法实现和解决的。”

“生物性”和“物质性”的问题刚刚已经谈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以下着重来谈“社会性”。

首先,人并非唯一的社会性动物,昆虫中的蜜蜂、蚂蚁和白蚁;哺乳动物中的狼、大象、狮子、裸鼹鼠以及相当一部分的灵长目和鲸偶蹄目成员;某些鱼类等等。论及社会性程度,人类在动物界远远排不上前列:且不说昆虫纲里三大绝对真社会性动物,就单是裸鼹鼠社群的社会化程度就已经吊锤了人类几个数量级。这个前提下,从人的社会性层面来探讨“人与动物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将动物心理研究的结论用于人”这一命题显然站不住脚。最多最多也只能说不能将动物心理研究的成果直接生搬硬套于人类身上罢了[3]。

其次,人心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让我们骄傲但又为此争论了上千年的话题: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我们可以改变条件乃至创造条件,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基于抽象思维能力的东西,我们才得以制造工具、创作艺术、发明制度、深谋远虑、抗衡比我们强大得多的自然力量甚至与比我们高明得多的文明一较高下。但另一方面,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无穷大的潜力,科学技术虽然像一棵可以无限长高的技能树,但现有的科学理论已经证明人的行为或者说物质的行为存在某个上限——举两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能量守恒所以永远无法造出永动机,真空中的光速不变且为宇宙中能量和物质的最高速度因此我们永远实现不了闪现——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强调主观能动性妄图攻关除了无谓地消耗资源和打击自己人的士气以外恐怕是没什么作用的;由此可得,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也有上限,这一上限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水平,而在遥远的远方,有一个物质行为不可能突破的极限,无论主观能动性多强都无济于事;或者说,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忽视客观规律有百害而无一利。拿这个来强调人的特殊性否定科学或者说作者之所谓还原论对于心理学研究的作用当然只能是贻笑大方了。

最后,作为严肃的科学,站在自然、人文和社会三大科学板块的交界处的心理学所探讨的问题当然是与时俱进的:从弗洛伊德时代只能研究个别极端案例的自我体验到行为主义学派针对具体的行为进行分析实验再到借助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成果研究行为背后的思维乃至进化驱动力(进化心理学)直到现如今直接探索人的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可以说心理学家们当然知道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才看得到那么多关于性、暴力、成瘾、依恋关系等等背后的心理学的研究都会把案例分析、逻辑推演、实验结论和具体的社会人文环境挂上钩。这里就不浪费篇幅和大家宝贵的耐心了不相信的读者只需翻翻知网的文献即可。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拿着“元素还原、生物还原和机械还原”这种还停留在十九世纪机械唯物论时代的东西来怼二十一世纪的心理学研究真不知道该说他拘泥古板还是孤陋寡闻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心理学眼中被试的人性已经不复存在,他更像一具正等待主试解剖的尸体。

对于还原论主义者而言,他们需要的确实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是能够供他们肆意切割的物品。

他们眼中看到的并不是人心,而是各种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的问题。”

物品论和活生生的人所涉及到的人的物质性、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关系已经在上文探讨完了,这里着重来谈人性这个抽象的概念。何谓人性或者说人性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的艰深程度估计能与“物质是什么?”相提并论了。但如果你认同我在上文关于人的物质性、生物性和社会性的论述,那么你就很容易推导出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所谓人性其实就是综合人的物质性、生物性和社会性之后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人的特点。事实上历史上已经有了无数次接近成功或者说部分正确的尝试,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由此衍生出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再到生物自然主义、物种共产主义、盖亚理论和超有机体假说当然还有刘慈欣的黑暗森林法则;虽然它们无一例外的都只是人性的一个投影或者说最终失败了,可至少它们的出现和发展就已经证明了我们的思路是没太大问题的或者说,人性必然是可以概括的。但是在这个最终的概括性结论出来以前,在不明确作者眼中人性定义和具体环境的情况下妄谈抽象的人性二字无异于撇开剂量谈毒性,耍流氓而已。

至于说“用科学方法解决的问题”,这完全是一个伪命题。以经验主义为核心以实践应用为方向以自我否定发展为第一要义以认知世界满足人类的好奇心为终极目标的科学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曾有过的最强大的方法论;不靠科学方法解决的问题,难不成靠高呼“安拉胡阿克巴”和制造“蹦沙卡拉卡”?

当我们将这些论点汇总之后,会发现作者对于所谓还原论和科学的看法十分片面,观点乍一看高端大气上档次细究下来却充斥着作者有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过时甚至偏颇认知。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还原论与科学的结论,想要证实,那难度估计是不逊色于徒手揽月赤脚登天了。由此可见,还原论不是幽灵,科学主义更不是。

杨永信们错在哪儿

“2018年4月27日18时许在米脂县第三中学校外巷道发生的伤害案件,导致19名学生伤亡。

在家属拿出犯罪嫌疑人抑郁症的诊断结果时,有些精神科医生第一反应是,应该给这位‘患者’加药。(武汉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童俊语)

2009年,央视发布专题报道《网瘾之戒》,曝光杨永信在戒除青少年网瘾中的问题。

2016年,《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网瘾”治疗专家杨永信》一文再次引爆网络,众多青少年声讨精神科医生杨永信使用电休克疗法对其心理带来的创伤和虐待。

……

然而,在高涨的网络声讨之下,杨永信并未因此受到任何的惩戒或警告。

这些看似无关联的事件的背后,似乎存在一个共同的影响因素,使得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在面对与人相关的议题时,可以表现如此‘冷静’。

一个能够发现的表面共同点即是,当这些专业人士以自身掌握的‘科学方法(药物、电休克)’治疗人的心理问题而没有取得效果甚至导致更严重的伤害时,他们依然相信并坚守自己的‘信仰’,并对其他‘不科学’的方法嗤之以鼻。

他们看到了异常。

却看不到的人心。(笔者注:从语句通顺角度来讲此处‘的’字应该删去)

他们看到了病症。

却看不到人性。”

从以上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写作的由头来源于对于杨永信之流的痛恨与由此产生的对于科学主义或者说所谓的“科学方法”的质疑。因此这一部分就着重谈一谈“杨永信等人到底错在哪儿?”这个问题。

既然你有耐心看到这里而不是直接ctrl+w关掉窗口那就说明你能够理解并且基本认同(至少没有强烈反对吧)我在上文对于科学和还原论的论述了。显然,科学主义本身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对科学方法的不当利用。

须知科学仅仅是方法论(手段或者说工具),人本身才是目的;而从来没有人说过有了好的工具就一定能办好事,如果动机不纯或者不按照说明书使用那再好的工具也很大概率会带来很不好的结果。

在这一部分,请读者反复默念并牢记接下来的这句话:力量本身既不好也不坏,但使用力量的人却可以决定它的好坏。

易得,作为力量(方法论)的一种,科学本身当然也是既不好也不坏的,用之正则正,用之邪则邪。而如果错误地使用了科学这一工具,自然也不会带来什么好结果。

杨永信们将尚未证实其安全有效的方法(甚至只能说是经验之谈)用于实践,纵使手段科学,也不会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会造成别的破坏。与其说这是还原论的问题,不如说这是在理论不成熟实践经验也不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说急功近利的行为。就这么甩锅给还原论着实有些……不大公平啊……

“在他们眼中,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还原为简单的行为问题,是符合其科学观的。

而使用的科学方法——电休克,来改变人的行为进而改变人的心理。

自然也是十分科学的。

哪怕这些科学方法对人的身体和心理有着莫大的伤害。

……

可那又怎么养(样)呢?

科学是不容质疑的!

同样的,那些一味给患者开药的精神科医生,不过是将患者的心理问题还原为简单的化学递质问题。

通过药物改变人的化学递质进而改变人的心理。

这也是十分的科学!

药物的副作用给人带来的身心损伤?

不存在的。

这是为了解决你的病症所必须承受伤害!

为了治愈人的心理,他们乐于去虐待人的肉体。

为了消灭病症,仿佛消灭肉体也在所不惜。

然而当肉体被消灭了,心理还存在吗?”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作者对于杨永信之流错误使用科学方法的愤怒和鄙夷以及对于这种现状的焦虑。但我还是得说,如果没有找对症结,着急没有意义。经过上文的洗礼想必已经没有多少人认同作者这种对还原论和科学发牢骚的观点了,既然观点不可证,那就说明没有找到根儿上,上面的话除了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情绪激动以外没有太多的东西。因此我就不批驳了。只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科学本身最容许最需要的莫过于质疑和否定,这里说科学不容否定是误解了科学的精神的说法。

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一句话:方法本身没有错,用错了地方那就是大错特错了。正如让无数资本主义国家傲世全球的民主制度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尚且会产生一个希特勒,科学用错了地儿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当然也是不胜枚举。我虽然赞赏作者这种对当下现状不满的急公好义行为,但作者找错了病根儿不免会有误导大家之嫌吧。

二元论的功过是非

“在还原论者看来,‘心’需要被还原为物理、化学、生理的过程来加以了解。

这背后的逻辑,是将心理和身体当成两个部分来看待。

即是典型的身心二元论思想。”

很遗憾,作者举出的现实——在还原论者看来,“心”需要被还原为物理、化学、生理的过程来加以了解——和作者推导出的结论——这背后的逻辑,是将心理和身体当成两个部分来看待——并不能推导出明确的逻辑关系。因为将心理活动还原为生理反应很明显是把心理看做生理或者说身体的一部分(一元说),显然不符合二元论一说。按照我的理解,作者似乎是想把心理看做独立于生理反应的独立部分,但殊不知,既然作者自己都认可了现代科学对于生物学或者说物之一以上的人的身份,那么如果ta再认可一个精神意义上的人的身份那才是犯了身心二元论的错误。

既然大前提的推导都已经出现了不可弥合的逻辑错误,那么接下来的关于科学的二元论观点绝大部分都可以不用看了,它们都犯了一样的错误。

“心理和身体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以至于理解心理这样一种内在的、不可见的实体怎样能够和我们身体这样可见的实体相互作用就变得非常困难,这就是几百年来困扰许多哲学家的形而上学的和认识论的身心问题。”

事实上,正是因为心理与精神的这种不可捉摸性,才使得一代代心理学家挖空心思试图去建立起可以直接观察研究的身体与那个似乎虚无缥缈的心灵之间的关系。他们创建了各种新奇的理论,设计了一个个巧妙的实验,这才让神秘的心理现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为我们所认识。加上相关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等等等的研究成果都已经让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世界变得不再是客观存在了,这个时候再来谈心理的不可捉摸性试图让它成为一个像宗教或者哲学中的灵魂那样的东西,只能说明作者的知识实在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在这种身心二元论思想的影响下,对人的身体的肆意摧残,被看做是与人的心理无关的行为。

他们自然也看不到电休克、药物治疗对人心理的伤害。

只是觉得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达到治疗的目标。

可笑的是,在身心二元论的观点影响下,人们无意识中将身体与心理相分离。

即间接承认了“心灵”的存在而走向了唯心主义。

这与长久以来与人们信封并认同的唯物主义是相违背的。

由此,也导致了科学主义者心中必然存在的一种极难被发觉的内在冲突。

这种冲突存在于世界观层面,一旦爆发,导致的将是个体内在世界的坍塌。

为了避免这种毁灭,科学主义者必然更加强烈的否认心理的存在,并变本加厉的将各种科学的方法,施加于人的身体。

就像是一种自我防御。”

正是因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关,我们才需要研究人的身体进而干预人的身体以试图改变人的心理。如果你通过这样的逻辑去思考现代心理学正在做的事情,就会发现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恰恰反驳了作者关于科学的身心二元论性质的观点,原文作者在思辨能力上的片面或者说不足展露无遗。

科学怎么会否认心理的存在呢?科学并不否认人的精神、思维和心理的意义,只是我们并不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物质的客观存在,或者说得玄乎一点,灵魂的存在。而沿着上文的逻辑,将科学的方法施加于人体,如果不是错误地滥用,那就是为了更好的认知人的身体与心理的关系了。而本质上来讲,还原论依然是要把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心理学现象归结为生理学、化学和物理学的反应,依旧是唯物主义的体现。由此可见,科学从来没有走向二元论抑或是唯心主义,科学、科学家和科学精神永远是唯物主义的最坚定的拥趸和最坚实的后盾。

不过作者既然聊到了二元论,不妨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二元论,看一看这种长期以来像风箱里的老鼠一样的理论的功过是非。

“二元论是错的”这个命题长期以来广为大家所认可,但我相信很少有人会认认真真地思考为什么二元论是错的。哪怕是思想政治教科书里关于哲学的部分也只能很笼统地给出一个比喻:一人骑两马。

这里无意批评课本,毕竟要在一章书里把哲学史上几种比较核心或者说关键的思潮都讲清楚其中还不时会涉及到各种科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能讲出来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有一点不能不说,那就是在我们的基础教育板块对于逻辑思辩其实一直是不那么重视的,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往往很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学生完整地推导思想哲学史上各种思潮的逻辑链条和其中的是非对错。事实上,如果想要完全地证明普遍抽象意义上的二元论的问题也需要用到一些非常高深以至于远超出我知识储备的方法,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二元论模型入手探讨。这里笔者通过一个具有二元论性质的思维实验,何蒙库鲁兹论证,来带大家小窥其中的趣味。

“何蒙库鲁兹”一词源自炼金术,是拉丁语“缩小的人”Homunculus的音译。何蒙库鲁兹论证则是在认知科学发展起来以前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一个小妖精——或者说何蒙库鲁兹——在脑子里操纵人的肉体的结果。当时的反对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何蒙库鲁兹也是一个生物性质的东西,那么它的脑子里是不是还要有一个更小的何蒙库鲁兹呢?

如果我们类比二元论的思路,把上述思维过程中所有的“何蒙库鲁兹”都换成“独立意识”,认为人脑中有一个独立于躯体的意识在操纵人的肉体——这其实就是笛卡尔式二元论的主要内容——上述推导同样成立而矛盾同样存在:假如按照笛卡尔的观点,认为精神与物质是两类相对独立的实体存在,而心灵控制肉体是通过脑中的松果体实现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脑中存在着一个单独的意识;那么由何蒙库鲁兹论证的思路很容易发现,我们没有办法解释这个意识从何而来,我们只能继续假设这个意识是由另一个意识产生而来,如此循环,没完没了。而众所周知,如果承认唯物主义,那么就不会认为意识是一个独立存在;反之,如果承认唯心主义,那么也不会认同心灵控制肉体这样的奇怪表述——毕竟唯心主义要么认为世界只是我自己的意识的体现(主观唯心主义)要么认为世界是某个客观意识比方说上帝的意识的体现(客观唯心主义);反观笛卡尔的二元论,我们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脑中那个独立意识的源头或者说在它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上没办法自圆其说,只能像上文那样没完没了的折腾下去;但因为我们知道,这些意识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意识,那也就是说意识的源头依然是意识只不过是另一个意识,换汤不换药而已。这样一来,我们就发现了二元论的问题:循环论证。所以二元论之所以为我们所否定,并不是什么“一人骑两马”,科学史上和稀泥的事儿太多而且也并非所有事情都像道德标准那样非要分个是非黑白;但二元论除了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繁复的循环论证之外并没有带来什么别的东西,本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原则(奥卡姆剃刀原理),我们没必要保留二元论中那个心灵的位置。

具身与否重要吗

“梅洛-庞蒂反对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在其代表作《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提出了具身哲学的思想。

他主张知觉的主体是身体,而身体嵌入世界之中,就像心脏嵌入身体之中,知觉、身体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

人通过身体与世界互动,通过身体对客观世界的作用而产生知觉和认识世界的。

换言之,人以“体认”的方式知觉世界。

即我们通过身体而存在于世界,也是通过身体知觉世界和拥有世界的。”

很遗憾,具身与否,并不重要。知觉的主体是身体,身体嵌入世界当中,这种观点并没有告诉我们到底是身体所产生的那个知觉主体认识了世界还是世界造就了我们这个知觉主体,身体。如果承认世界造就了我们的身体这个知觉主体,那与作者所驳斥的科学主义的思维本质上没有区别——思维来自于身体,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反之,如果承认身体产生的知觉认识了世界,那就是认同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思维是世界的本源,所谓的客观存在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想法。我甚至可以这样理解:这种观点既承认由身体产生的知觉(意识)又承认了客观世界产生了的身体(存在),本质上依然没有否定笛卡尔式的二元论,说他反对二元论恐怕不免会有人误会成自打耳光吧。

“概括起来, 具身认知可以从下列三个角度加以理解:

第一,身体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认知过程的进行。

我们的知觉和运动系统在概念形成和理性推理中扮演了一种基础性的角色。

第二,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在认知的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身体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大脑通过特殊的感觉和运动通道形成具体的心理状态。

第三,具身认知的另一个含义是:扩展认知的传统概念,不仅把身体,而且把环境的方方面面包含在认知加工中。

认知既是具身的,又是嵌入的,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它们构成了一体的系统。

具身认知并不试图把认知归结为一种神经过程,也不准备使用神经环路、神经化学递质等去解释高级认知功能。

它强调的是作为整体的身体和在与环境互动中的身体对认知过程的决定性影响,强调的是整体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和特殊通道对认知的塑造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具身认知的确是一种非常独到的思路;但与其说它是一种全新的理论,不如说它是一种研究方向更实在一些。因为具身认知更多是从表述上弥补了过去从生理到心理这条认知人的思维的路线的一些裂隙。不过这种把人看做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进行互动的研究思路其实有些历史,虽然作为心理学研究未来的方向指导或许比较有意义,但如果就此夸大顺带嘲弄一下过去的心理学研究,那就是吃了四个包子吃饱了然后觉得前三个包子都不用吃了哈哈[4]。

最后,还是本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原则,我们会发现,探讨具身不具身其实没什么意义。具身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设计巧妙的实验,建立严谨的推导,这可比什么具身不具身的研究理念要有用也有趣得多了。

到底谁是幽灵

“还原论使人们看不到人心和人性,只看到一个个物品和一具具的尸体。

而还原论背后隐藏的身心二元论,则使人们看不到身体、心理、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并导致科学主义者内在世界观的冲突和焦虑。

这种冲突和焦虑,使得他们必须用更残酷无情的方式对待人的身体,来进行防御。

却没有发觉,身体的伤害,即是心理的创伤。

而科学主义者面对心理咨询或者说精神分析时,所表现出的傲慢与鄙视。

更像是一种无知。

因为在内心深处,他们才是真正的封建迷信。

他们信奉的科学,导致了“灵魂”的出窍。

而这个“灵魂”,却又是他们极力否认的。

这种分裂也引发他们心理的异常。

在面对与人相关的议题时,表现的如此冷漠无情。

只不过,他们坚决不会承认。

前段时间武志红与某知名科学科普博主关于原生家庭的论战中,该知名科学科普博主发文论述精神分析的伪科学属性。

然而真正的精神分析家似乎也从未声明过自己是科学。

又何苦你来着急否定呢?

与其说科学,我们更愿意将其定义为一种文化或艺术。

这种文化或艺术,是关于如何理解人心,如何疗愈心理的。

这些功能,恐怕科学很难达到。

哪怕发现再多与心理有关的神经元,也不可能实现心理咨询或精神分析对人心的疗愈作用。

因为,科学主义者看到的只是细胞,而心理咨询或精神分析看的是人的整体。”

科学主义者从未否定心理咨询的意义,与其说是科学主义者们相信灵魂,不如说他们相信实实在在的东西。精神分析虽然过时,但不可否认当年弗洛伊德的研究为后来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学、认知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不会犯吃了四个包子觉得只有第四个能吃饱的错误。发现神经元,正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理解人体和人的精神进而我们可以更高效而准确地进行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研究身体研究身心都只是方法论,本同末异罢了,何苦在这儿互相撕逼?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幽灵,那就是对于自己不了解的领域的傲慢。仗着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在实践解决问题上的成果,就来怼基础研究;殊不知,如果没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不过是空中楼阁海上浮云罢了,弓箭玩得再好,敌不过一门大炮。

正如《三体》一书中所说:“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或许才是中国大众不相信心理咨询的根本原因,心理学本来就是中国研究的短板,过去基础教育的匮乏、学术领域和技术领域的分工导致的隔行如隔山,使得我们很难很细致地去了解别的学科的进步,只顾着自己的那一方小天地,是为无知。然而我们又傲慢,自以为自己掌握的东西就是天下至道,瞧不起别的领域,偏偏知识分子看芸芸众生是如此,难免彼此之间形成所谓的鄙视链。作者自己当然包括正在反驳ta的我,其实也有类似的错误。如果说谁是中国心理咨询推广最大的阻碍,谁是妨碍科学发展最大的幽灵,不是还原论,不是科学主义,而恰恰是那些傲慢的人!

至于说整体论,没有人告诉你科学家只会看一个个的细胞一个个的分子,这些不过是手段。科学研究最终的目的,永远是在看清楚一个个基本粒子之后,看清楚那个由基本粒子组成的人。傲慢让心理咨询在中国无处容身甚至被讹为骗术,但傲慢更会让不了解科学主义的人更加排斥科学最终断送自己的未来。

为什么要相信科学主义

科学以实验和质疑为武器,将封建制度埋葬,把礼教打得粉碎,使神权万劫不复,令理性走遍全球,让我们享尽繁华,为人类带来荣光;它为我们创造无尽的财富,让我们掌握宇宙的法则,给我们带来强大的力量;它还在人类的历史上谱写了理性的篇章,它让我们可以比龙族、比暗月、比虚空、比魔戒、比一切超自然的力量都更加强大!它既为岁月带来了坚韧理智的文明,又让文明得以跨越沧桑变幻的岁月。如果我们的征途真的是星辰大海,那就保持思考保持质疑坚持实践坚持对科学主义的信念,毕竟上帝未必打得跑三体,但科学一定行!


[1]:印象中曾经听说过一种说法,说冯诺依曼在设计计算机结构的时候曾经参考了当时对于人类认知过程的假说即感官是输入读取,海马进行记忆储存随时调用,大脑皮层负责数据处理。但我并没有找到可供参考的证据。如果这段历史确实存在,那么原文作者还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了——是冯诺依曼类比人的思考认知设计了计算机而非类比计算机理解人的思考认知。

[2]:关于人类是什么,生物学上有一个很长的分类学定义。报名词,预备——齐!

人类属于新壁总域(Neomura)- 真核域(Eukaryota)- 单鞭毛生物(Unikonta)- 后鞭毛生物(Opisthokonta)- 动物总界(Holozoa)- 蜷丝生物(Filozoa)- 动物界(Animalia)- 真后生动物亚界(Eumetazoa)-副同源异形基因动物(ParaHoxozoa)- 浮浪幼虫样动物(Planulozoa)- 两侧对称动物(Bilateria)- 肾管动物(Nephrozoa)- 后口动物总门(Deuterostome)- 脊索动物门(Chordate)- 有头动物门(Craniate)-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e)-有颌下门(Gnathostomata)- 真有颌小门(Eugnathostomata)- 真口类(Teleostomi)- 硬骨鱼高纲(Osteichthyes)- 肉鳍鱼类(Sarcopterygii)- 四足形类(Tetrapodomorpha)- 四足总纲(Tetrapoda)- 爬行形类(Reptiliomorpha)- 羊膜动物(Amniote)- 合弓纲(Synapsida)- 哺乳形类(Mammaliaformes)- 哺乳纲(Mammalia)- 真兽下纲(Eutheria)- 胎盘类(Placentalia)- 北方真兽高目(Boreoeutheria)- 灵长总目(Euarchontoglires)- 真灵长大目(Euarchonta)-灵长形上目(Primatomorpha)- 灵长目(Primates)- 简鼻亚目(Haplorhini)- 类人猿下目(Simiiformes)-狭鼻小目(Catarrhini)- 人猿总科(Hominoidea)- 人科(Hominidae)- 人亚科(Homininae)- 人族(Hominini)- 人亚族(Hominina)- 人属(Homo)- 人种(Homo sapiens)- 晚期智人亚种(Homo sapiens sapiens)

[3]:我们研究动物心理是为了研究人类自身的心理,但动物实验不管多么精巧都只能作为进一步的人类实验的参考和方向指导;对于那些非要理解为不能参考动物结论或者硬要生搬硬套动物结论的人我只能说——门杠在那边自己抬去!

[4]:创作花絮:

我:“这个比喻好像不太恰当啊!包子大小也有关系,如果是北方的牛肉大包子估计两个就饱死了。”

聪聪:“收皮啦你,如果是小笼包的话别说四个四笼你都吃不饱的。”

我:“不要变相的嘲讽我胖!”






本文部分观点及论证思路援引自@混乱博物馆、@回形针PAPERCLIP,感谢聪聪和我的妹妹为我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75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100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244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099评论 1 28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210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07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346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33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546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849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19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02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331评论 3 31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3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260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871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898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