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种事务繁多而琐碎,且身体不佳,咳嗽不止,常觉课堂教学力不从心。虽知课堂之重要,但热情已不似从前。今日,有幸听三位老师展示课堂,又唤起了内心的澎拜和干劲。
58中的邸荣云老师讲的是汪曾祺的《昆明的雨》。这篇课文我上周刚给学生讲完。从昆明的雨到昆明的雨季,再到昆明的人、物、事、情,最后到汪曾祺这个人。讲后,学生说:“老师,昆明好美啊,我也想去。”我说,那是因为汪曾祺是个有情调,能享受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在抗日时期,在文革时期,也能让自己活得有滋有味。邸老师也在课堂上,将汪曾祺其他文章当中的句子摘录到课件当中。只是她不说,让学生去念,去感受汪曾祺,这无疑是更妙的方式。在导入时,她运用加字的方法,以“我想念昆明 的雨”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深入阅读文章,并对文章进行总结。同时邸老师很注重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分析,而不仅仅是感受。在文本小结的时候,她巧用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无限趣味”的句式,让学生总结。既有趣,又有总结自己阅读感受的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方式。
我们学校的程创立老师讲的是《聊斋志异》中的《狼》。他让学生说说关于狼的成语,以此来得出狼的形象:凶残、狡猾。又创设情境:天黑,一人独归,遇两狼!怎么办?以此来引入文章。简单介绍完《聊斋志异》之后,程老师用读的方式贯穿整节课堂。读什么?读情境、读情节、读心理、读态度。怎么读?学生齐读,老师范读,一人试读。读的时候,程老师灵活地将字词、断句、情节等诸多知识点贯穿其中。不知不觉,一节课就结束了。程老师对学情的把握,教学机智的生成,在课堂中展现的素养以及所具备的感染力,都是我希望自己也能具备的。既然和程老师都在一所学校,我一定利用好天时地利人和,主动去听程老师的课,多学习才能多成长。
和我一年同来到二中的张谦老师讲的是《谈创造性思维》。这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议论文。这对没有细读过初三新教材的我来说,无疑是陌生的。而张谦用她清晰的逻辑和循循善诱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1+1=?”这是她别具一格的导入,“5分钟”这是她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结构、材料、语言、衔接、立意”这是她给学生的指引。张谦老师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集体的智慧,这份魄力和勇气是我所敬佩的。我常担心学生想不清楚,说不上来,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看似教学过程顺畅了,实则并没有充分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张谦的表现让我为她感到开心,同时更激励着我要认真了解学情,敢于相信学生,不断学习上进。
在说课评课的时候,三位老师分享了授课思路,进行了教学反思。罗亚妮老师和于红梅老师也对我们所有老师进行了老师。老师们的发言让我清醒了许多,就像阴沉沉的雾霾遇到了久违的一场雨水,空气干净,呼吸顺畅。
这学期我对班里的同学进行了有侧重的提问,基础知识常问上课发呆,有小动作的人,文章内容常问班里努力而成绩中等的孩子,文章主旨和拓展提升则常叫那些学友生或反应快的人回答。一段时间之后,班里孩子语文学习虽有进步,但两级分化却更加明显。为此,我时常苦恼。
在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同时,课时和课堂管理以及日常练习的处理都让我无暇顾及所有学生的语文学习。但是我知道,问题没有被解决,搁置一旁并不能若无其事。
今天,罗老师和于老师都说到了课堂组织的问题。既不能忽视完整阅读,提问题太多,也不能一节课到头来只和七八个孩子互动。要多替学生考虑,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在具体操作中,则可以:
1.提问后,让一位学优生发言前,让两名后进生讨论一下先进行发言;
2.利用预习,四人一组完成一份预习案,在正式学习时,参与预习的同学会更加专注;
3.学优生回答问题后,让其他同学复述或提炼一下前一位同学的回答。
多用不同的方式去组织学生,尽可能关注到所有学生,这不仅仅是课堂需要执行的,更是课前需要提前准备的。这就要求我在备课的时候,更加细致和全面,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真正把握学情。
在评课的时候,同组的耿老师小声鼓励我要快速成长。这一上午的学习也在激励着我不断奋进。成为教师只是梦想的第一步,距离实现,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努力和时间无关,不为遗憾找借口,只为优秀腾时间。
愿时光不负有心人,我亦不负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