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一家手机回收铺,队友说,回头可以把你的爱疯5卖了,估计能有百来块。我摇头说,不卖,我要收藏起来。
队友不解,试图说服我,再过几年,连一百都卖不了了,放着也是放着。我坚持,那是我的回忆,就算是烂铁我也要放着。
队友的战斗欲蹭蹭上来了,诶,我说你怎么变了呢,前几年你不是叫我把旧东西该扔扔了,现在怎么啥都要留…我觉到内心有小情绪被勾出来了,略带烦躁地回复,那是我的东西,你的建议我会考虑,但最后做决定的是我自己吧,能尊重下我的选择么?
队友不放弃,继续试图说服,理由越多,我越觉抗拒。对话间,情绪互相复制繁衍,硝烟味渐渐燃起,贬义词、感叹词、抱怨腔如灰烬般洒落。
好好的一场散步,变成各执己见的争执。自知这是场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无效沟通,走入了死胡同,越磕越找不到出路。最后我选择闭嘴不语。队友抛出一句杀手锏,都你对咯?
“你都对咯?”“早告诉过你了,谁叫你不听?”“我说吧,让你活该”,越亲密的人似乎越容易对你使用这些杀手锏语汇。
原本很日常的事情,经过亲密关系的放大,成了涉及对错原则的辩论,而且这种辩论可以细致到钻牛角尖,全面到挖旧账,倔强到一定要说服对方。
彼之失乃我之胜也,对方的失误是我方的加分,一旦逮到了过失,虽不会落井下石,也要现身说法一番,数落对方的过错,重申我方的政治地位。
比如老妈对老爸:
“哎呀,这菜我烧错了,应该蒸着吃!”
“我不早这样告诉你了么,炒出来的肉太老,难嚼死了,你自己吃了吧!”
比如家长对孩子:
“妈,我找不到作业本了!怎么办,明天就要交了啊!”
“活该!叫你乱放东西,终于搞丢了吧!”
比如妻子对丈夫:
“老婆,我加班回来了!腿都跑酸了…”
“诶诶诶,你怎么又乱丢袜子了?跟你说的话,怎么就不听呢?耳聋了么?”
每天在一起生活的人,总有龃龉歧见,这是自然,不时抱怨指责,也在所难免。这些生活小插曲可为岁月调调味,犹如湖中荡起的小浪花,无害且可爱。
但如果,调着调着你发现自己口味越来越重了,比如一听到伴侣有不同意见,就特别想说服对方,小到该不该每天洗澡,大到要不要生娃,使出全身倔劲,必要争得对方一个同意才肯罢休;或者一看到家人行为上的过失,无论对方有意无意,内心涌起的不是同情而是庆幸,抓着机会,非得冷嘲热讽一番才觉舒坦,那这些小插曲就多到成了生活本身,大家在一起好似不在过日子,而是在争一场场的输赢。
究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倒带回之前提到的三个对话场景,假若这些对话发生在亲密关系之外,同样的话题,面对的不是家人而是朋友,会有怎样的画风呢?
比如室友对室友:
“哎呀,这菜我烧错了,应该蒸着吃!”
“算了算了,你第一次烧这鱼,能做成这样可以了,再烧一次,你不就会了嘛!”
比如同事对同事:
“妈呀,我找不到讲稿了!怎么办,下午就要做展示了!”
“好好,别紧张,想想最后一次念讲稿是在哪…能想起多少内容…来,喝口水缓一缓先”
比如邻居对邻居:
“这么晚才回家呀?”
“是啊,加班呢!腿都跑酸了!”
“这么辛苦!让你妈给你炖个汤!回去好好休息!”
比起家庭剧场版,友邻交往版的画风多了几味和谐。和朋友、同事、邻居交流,我们会讲究礼仪,讲究同情,讲究事出有因,而面对亲密关系时,我们讲究得失,讲究对错,讲究人为主观。看问题的着重点变了,调性也就变了。
有时觉得和朋友在一起聊天很舒服,但跟家人总有磕碰,想来,也许是因为关系太过亲密,已惹得人事不分。我们爱着的是人,针对的是事,而和家人产生争执时,却会容易变成看到的是事,针对的却是人。
之前读到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位美国教授评论国人教育,说中国家长对孩子普遍缺乏情感支持。当孩子和妈妈诉苦找不到作业本时,其实孩子自身也有焦虑,交不了作业的后果已经让人害怕了,妈妈却再雪上加一层冷嘲热讽。
妈妈的初衷是希望孩子知道教训,改过前非,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情感照顾,甚至将错误人格化,给孩子贴上丢三落四的标签。每一次孩子丢了东西,妈妈的负面评论就再一次强化了他对自己的认知,哎,自己就是个粗心的人,改不了了。这便是典型的对人不对事。
当我们见人不见事时,入眼的只有放大的缺点,出口的尽是膨胀的情绪,陷入了思维方式的泥沼,做着无法解决问题的沟通。
回到开篇和队友的争论,其实我们讨论的是关于旧手机如何安置的问题。我站在情感立场上看,他站在功用立场上看,角度不同,观点便不一样。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是多元的,各有千秋,无对错之分。就事而论,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开放性问题。
而当事和人联系上后,好像问题的味道就变了。你说不想卖,他偏要说服你去卖,将旧手机如何处理的问题扩展成旧物如何处理的问题,又翻出几年前的例子,反问你怎么就变了呢,演变成历史考据问题。说白了,这时我们讨论的已不是旧手机,而是你这个人了。
当讨论从围绕客观事情演变到针对具体的人时,情绪就上来了,因为当时当境的事情只有一件,而这个人可是一堆事情的集合啊!关系越亲密,集合便越大,看着眼前的面孔,一件事情勾起另一件,忍不住越扯越远,言语也越来越直接。而当双方都开始对人不对事时,火力便加倍了,于是一场交流成了争执。
越是对人自身的评论和说服,越会让人抗拒。谁会愿意被人说呢?尤其是被自己亲密的人。原本应是最了解自己的人,现在却成了啰哩啰嗦的对方辩友。
现在明白,为什么有时父母的话听来也如此刺耳,比如对我不愿进入体制内工作的决定,他们看到的是我这个人的不听话,白白浪费了学历,而没有看到这件事其实是个人价值选择问题。每个人有其所看重的价值取向,这里无所谓听话不听话,只有尊重不尊重。
为什么工作中的我们讲究对事不对人,而和家人在一起时就不自主切换到了对人不对事呢?
为什么我们明明爱自己的孩子、伴侣、父母,却不能在对方犯错时,先给予他们理解的情感支持而不是冷嘲热讽呢?
为什么在外面已疲累于斡旋交际的我们,回到家里,还要和家人斤斤计较呢?
亲密关系不仅需要爱,也需要理性认知,认清人和事的边界,对人用情,对事用理性。再亲密的关系,哪怕血缘之亲,也需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来维系经营。
当调频改变,画风也变美了呢:
“诶,这菜我烧错了,应该蒸着吃!”
“你如果按我说的做,肉就不会这么柴了!你也第一次尝试,算积累经验了这次!”
“妈,我找不到作业本了!怎么办,明天就要交了啊!”
“你想想最后一次放哪了?再找一找!如果你有每天整理书包的习惯,我们大概很快就能找到了”
“老婆,我加班回来了!腿都跑酸了…”
“诶诶!袜子别随手丢,我给你整了个脏袜筒,瞧!赶紧换洗换洗,好好休息吧!”
生活不难,难的是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