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身体冷暖的隐喻。当你长时间感觉不到人际关系中的温暖,你会发现外部世界好像变冷了,你的身体好像也变冷了。
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躯体化”,是指你的某种情绪不能在情绪层面去表达,结果就通过身体来表达,这时候身体的表达就非常有象征性,像是一种隐喻。
当一个人心中积攒了太多的死能量,这些死能量无法转化为生能量,而他人也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于是这些死能量就会转过来攻击自己,最终可能导致身体问题。
发现身体问题是“躯体化”时,我们可以学一下武老师的一位来访者的做法,发自肺腑地做一次许愿,这份许愿虽然不可能让我们彻底改变,但的确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帮到我们。
具身认知观
前文说了大概,这里进入详细,讲的是具身认知观(Embodied Cognition),是认知心理学的新进展。
传统认知心理学中,认知和身体像是分开的,而具身认知观,则认为心智锁在身体之中,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不存在。
具身认知观,是一个比较新的理论,它改变了心理学对身体的忽视。在前文中说过,武老师的催眠老师斯蒂芬 吉利根,虽然在斯坦福大学拿了心理学博士学位,但他认为美国院校中的心理治疗中是忽视了身体的。
武老师也有这样的感知,不然这很难解释,为什么他在北大心理系也没有学到用身体来共情的技术。
就像前面讲的故事都是咨询早期碰到的,当时深深震撼了他,甚至他觉得有些像超出了心理学范畴似的,后来咨询多了才发现,其实很常见。
正是这些常见的事,让他很难再停留在思维层面去理解这一切,分享一个武老师的小故事吧。
2008年的冬天,他去上了一个课程。在广州市区一个地铁口,早上刚出地铁,突然有一阵寒风吹过,他觉得自己感冒了。
在这门课上,有一件事触动了他,让他想到最近三次上课学习,他的身体都在生病,这是为什么呢?
当他问自己这个问题时,立即发现这三门课程都是在身体层面,做心理疗愈的课。
这些课程有个共同点是不仅在身体层面做工作,同时都有点儿灵性的感觉,而且在相当程度上,颠覆了他以往的知识体系。
说颠覆是夸张了一点,但确实是新的体系,在这个新的体系中,他是一个“小白”。
然而在学院派的体系中,他那时已经相当有相当的名气,他是北大心理学本科和硕士,主持的广州日报心理专栏非常受欢迎。
也出版过《为何家会伤人》,《解读“疯狂”》,两本书,都很畅销,特别是《为何家会伤人》,已经展现出了它强大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在学院派体系中有一定影响的人物,现在要进入另一个体系去当“小白”,这对他有相当大的冲击,伤到了他的自恋。
他头脑上硬撑着去上了这些课程,但他的身体和潜意识却在抗拒。三次接连在上课时生病,很可能就是这份抗拒在表达。当他想清楚了这个联系后,貌似感冒的症状当天中午就好了。
成长就是一个破自恋的过程,他体验过这些课的好处,决心学下去,于是接下来的三四年里上了很多类似课程,但最后又回到了以精神分析为主的道路上。
这三四年的学习非常有价值,特别是艾瑞克森流派催眠的学习,对他有非常大的帮助。
定义和发展
再做一些比较学术、比较科学的解释,具身认知是和笛卡尔开始的身心二元论、身心分离论相对立的。
从笛卡尔开始的西方科学传统,是将意识和身体分开,并且把意识当做主体,而把身体当作一个纯物质机器来对待,并且会假设思维或认知是独立于身体之外的,是纯粹意识层面的存在。
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就是浓烈的笛卡尔的味道,像剥离了身体,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是一种纯数字化的逻辑程序。
一开始的人工智能研究,部分也是基于认知心理开始的,它的假设是离身的心智表现在人脑上,就是人的智能,表现在电脑上就是人工智能。
认知虽然表现在包括大脑以内的身体上,但却不依赖于身体,功能是独立的。
但逐渐地,人工智能的研究离开了这个假设,认为心智离不开身体,心智过程就是身体过程的隐喻,或者说,一种投影。
最早由心理学家吉布森在1979年提出了知觉生态学理论,这个方向不断发展变化,后来形成具身认知观。
它可以这样简单理解:我们之所以持有如此这般的认知,是因为我们拥有如此这般的身体和头脑,而我们之所以拥有如此这般的身体和头脑,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这般的世界中。
这段话还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的身体,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互为隐喻。互为隐喻,这个说法可能理解起来还是有点困难,简单的理解就是,它们互为镜子,互为镜像。
需要说明的是,具身认知观主要是研究人工智能的学者们发展出来的,这里面就有这样一个假设:
既然人的认知,是人的身体的隐喻,那么,机器人该具备什么样的身体,才能发展出真正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和最新的认知心理学,不是这里的核心。接下来继续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领域,具身认知观的这种互为隐喻、互为镜像的说法,在心理咨询中会有深刻体现。
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会发现,一个人的内心有着整个家族的投影,而一个家族的故事又像是所在的整个社会共同体的投影。
经典的精神分析咨询与治疗过程中都是长程的,比如武老师目前的来访者咨询都在三年以上了。
他也有自己的咨询师,他的分析过程也有三年多了,现在频率是每周两次,这样长程分析看起来是费时间金钱和精力的,但当真的将一个人的个人历史清晰地梳理出来后,会有非常震撼的感觉。
可以说,你看到了一个人如何长大,就看到了这个人如何形成了现在的认知。
你与环境的如此这般的互动,也就是关系,塑造了你如此这般的身体和脑,你如此这般的身体和脑,则塑造了你如此这般的认知。
目前这个说法,看上去还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但反过来还可以推出一个说法——你有怎样的身体,也是因为有什么样的认知和环境。
小故事
这个说法,有时接受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比如,关于相貌的隐喻。印度有一个说法,说我们身体的左半侧代表和妈妈以及女性的关系,右半侧代表和爸爸以及男性的关系。
先澄清一下,这个说法目前并没有科学验证,武老师分享一下他的个人观察。你可以照镜子看看自己,也可以去观察周围的人。
根据左右脸的不同,看看能否看出这个人和父母的关系。武老师有一位好友,她有非常明显的大小眼,左眼小,右眼大。
有意思的是,她的这种身体表征相对应的事实是,她的确和母亲的关系非常恶劣,而和父亲的关系好很多。
武老师觉得左眼小右眼大,可能隐喻着她愿意睁开眼睛看父亲,而不愿意看母亲。
至于武老师自己,他的左耳因为高三时得了中耳炎,当时医治的不够好,导致这只耳朵的听力损失非常严重,看上去像是一个客观生理现象,但他觉得它有着极为深刻的心理现实。
这个心理现实是,他从小听妈妈诉苦,这对他构成了沉重的困扰,用前文的躯体化概念来讲,就是他对母亲向他诉苦,有严重的抵触情绪,可他意识不到。
于是很有可能这股情绪就通过身体来表达,他的左耳出问题,很可能就是他想关闭这个耳朵,不想听妈妈以及其他女性向他诉苦。
必须再次澄清一下,这个说法是他的个人经验性总结,而不是得到了严格验证的结论。实际上,他也是因为有了具身认知这样的理论后,才有勇气分享这些故事。
按照具身认知观,他觉得可以有这样的认识:一个人的思维过程、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是互为隐喻的,也是镜像的。
而人的身体,特别是外表,是很容易看到的一个镜像,所以通过观察它,可以引出很多思考。
例如在大街上,你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多数人都不是昂首挺胸的,这又说明什么呢?
虽然正确的结论不容易做出,但这些显而易见的观察,可以引出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思考。
总结
1.具身认知观认为是认知和心智锁在身体之中,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不存在。它是认知心理学的新进展,改变了心理学对身体的忽视。
2.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身体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互为隐喻,互为镜像。
3.一个人的思维过程、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是互为隐喻的,也是镜像的,而人的身体,特别是外表,是很容易看到的一个镜像,所以通过观察它可以引出很多思考。
思考
人是家族的投影,家族是社会的投影。我突然想起来一本小说《尘埃落定》藏族作家阿来的作品。一个土司家族覆灭的过程,就像那个社会,无数家族的覆灭,然后一个大权力结构的诞生。
我一直知道,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隐喻。学完这部分,我突然感觉心理咨询,有时好像算命啊。我以为我在学习科学,实际上学习的是玄学,哈哈。
学习玄学,相信神秘主义,也说不上相信吧,这只是一种解释,当然也可能存在,其他无数种解释。
有人说出生时的相貌体态是父母给的,但长大后的容貌体态是自己给的,这就是面由心生、体由念塑吧,为了颜值,必须保护好自己的心理。
一个人的容貌里,藏着他走过的路,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所处的世界时时刻刻改变着我们的身心相貌。
身体影响着心灵,不论是痛苦或舒适的外部环境,都不可否认地影响着我们的心境情绪。同时心境情绪也影响着我们的身体,达成神奇的自我实现语言。心若冷了,身亦冷。
引用青岛罗刚老师的诗:
那些丑陋的人
那些丑陋的人,我不加怜悯。
丑陋不是他们的罪过,
但污秽的外表下,
住着同样龌龊的心灵。
让他们继续诅咒吧,
他们错怪了这个世界,
却以为世界遗弃了自己。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