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管理
认知管理就是提升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收集整理知识,有效的产出结果,解决问题
如果知识没有帮助我们达成目标,解决问题,那么知识就没有发生效力
第一步要弄清什么值得学
判断知识价值的标准有三条
第一,区分知识和信息,
每个人更多的时候需要来沉淀知识,不管是硬本领还是软技巧,需要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自己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进行信息的梳理。
第二,区分知识和表演,
1929年,哲学家怀特黑德发表了教育的目标,在文章中发明了惰性知识
形容那些缺乏生命力,没有实际用途,碎片化的知识,鸡汤文就属于惰性知识的一种。
需要避开惰性知识,学习新知识,这一类知识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体系,有条理,而且可以指导工作和生活
第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碎片化时代,原有的自主搜索的学习方式太过低效
所以借助知识付费也是很有效的方式,当然我们还需要
结合自己的实际问四个问题
第一,这些知识能不能提升我们的某项技能,
第二,它是否有助于我们实现目标,
第三他是否能与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擦出火花,
第四,它是否满足了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知识是如何兼顾广度和深度的获取
知识获取有四大原则,关键词分别是 简化/速度/容量/深度
1 简化原则
被可能感兴趣以及他人感兴趣的内容影响,被带偏,就是没有贯彻好简化的原则
学习一本书之前,应确定明确目标,想学到底是什么,然后直接冲目标而去,学会提炼,排除,总结
这本身是一种断舍离的习惯,需要我们紧盯自己的目标,始终围绕目标相关信息,并用脑补的逻辑架构梳理它,比如思维导图,这样才能事倍功半
2 速度原则
速度原则就是加快知识获取的速度与节奏
短期来看,提高知识搜索能力是关键
应用关键词,关键人物,关键事件进行集中的搜索
进一步考证知识来源的可靠性,分辨是一首知识,二手知识,还是多手的知识
最快速的考证方法就是动用社会资本,找到对此事比较了解的人进行求证
从长远来看
本质上改善知识获取的速度,需要增强我们的逻辑构建能力,多读一些训练逻辑思维的书,在这里提到了一本小书,叫做逻辑19讲
3 容量原则
只有积累足够多知识量,才能客观深入审视行业,认清自己所处位置
素养平时不会体现,它的积累需要时间加以见证,也需要持续不断做精准输入。
4 深度原则
一些知识或许平时有用,但如果真的想学好学精,成为某领域翘楚,一点知识可能不够,需要该领域最前沿专家文献,学习一手知识,甚至参与到知识创造中去
如果一手知识晦涩难懂,可以在二手/三手知识的基础上慢慢接受,开启认知新入口,再由浅入深,快速打造自己的硬本领。
知识是如何分类的
以前有些人涉及知识如何分类,似乎并不好用,因此张萌自己设定了知识宫殿法,通过这种法则构建一个人的知识储存库,也叫做知识宫殿,需要注意六大要素
总量/结构/程序/关联/内外/动态
搭建之前,首先,先找目标,目标为导向,分析:
完成目标,我们需要具备哪些硬本领?这些硬本领就是对知识进行分类的依据!
第一步骤叫做总量,也就是某一领域总体支持规模,涵盖这个领域所有知识,这些知识构成宫殿第一层楼
以文中举例,如果想做调查记者,需要学习口语表达,写作, 采访,沟通,每一个技能就相当于一个台阶,当这个台阶相关知识已到位,就可以继续建立下一部分
搭建宫殿的程序,也就是基本步骤,这些技能并不是无序的,而是一环扣一环,一层叠一层。
如同盖房子,首先要大框架,然后加楼层,楼层之后,每一个房间涉及到不同的知识点,每一层楼的每个房间里也有内在的关联
在多层楼中共同出现的房间,证明这类知识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最后一步就是动态的变化
实时更新,拓展自己的知识,宫殿,毕竟知识是越来越多的
如何调取知识
知识可分成两梯度
第一层是学以致用
将我们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由浅入深的,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第二层是知识变现
在第一层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成为你的摇钱树
学以致用的两个技巧
1 启动大脑和知识串联
利用了自己的例子,启动大脑就是要懂得大脑的学习规律,比如如何快速阅读
2 知识串联就是跨界学习,心理学,销售,摄影等知识,一系列的结果就可以让人迅速的提升
无论哪一种知识工作者都可以通过写作/教学/演讲/顾问的方式来使用知识,从而赚取相应的收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变现。
知识本来就是一种生产力,知识变现就是把生产变成了摇钱树。
知识商业金字塔
1.以雇员的形式,把自己的知识技能时间售卖给机构
2.培训公司或者中介公司,寻找并集合一群知识工作者,通过举办知识共享活动来获得运营分成
3.支持大卡收满知识产品版权有认证机构加持,通过版权和流量获得收益,像马东和刘振宇,就是用自己的知识和影响力的在变现
4.一些传统出版机构,或者向喜马拉雅下班加油站这样的知识平台,通过搭建和开放知识平台,提供支持服务
5.独立投资人这些人不一定生产知识,但是他们通过投资知识平台来获得投资回报
6.投资人所在的公司,他们获取投资收益之后,再输出知识,影响他人,从而获得更大收益,以此形成良性的循环
张萌所做的就是第三层
将知识产品化有两个好处
比散落在各个媒体上,需要用户自己甄别整合,将信息结构化/知识有序化之后,对用户的帮助更多,且能建立清晰的用户预期
产品机制会推动我们持续进行有质量的输出,与此而言,不仅能够让团队持续获益,也能督促本身的学习和进步。
我们用知识胜任工作,而获取可观薪水,本身就是一种变现。
要想在工作上做得游刃有余,在社会创造并实现自身的价值,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知识使用的两个层级。
也就是学以致用和知识变现
知识的人格属性
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都是基于知识创新知识的使用,本质上就是求新求变,只有不断的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才能不断创造新技术和新工具,我们才能品尝到更多的奶茶,更好用的新款手机,也就是说,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创新有四个方法
1 扩大知识量,2 借鉴经验,3 跨界思维,4 总结笔记
如果连经营店铺的基础知识都不具备,如何创新,这不太可能
直接拿别人的经验过来用
况且学习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在国际教育方面创业,多方折腾
创新的工具就是总结笔记
知识的共享
学会最高标准就是会教
为什么要去教别人呢?是因为知识分享能给我们带来四点好处
第一点可以获得内心的满足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第二点是获得自信,又可以称为知识的自我效能,
第三点可以有效提升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第四点可以帮助我们结交到高质量的朋友和建立个人品牌
如何变成一个会教的人
第一,选择你的共享内容
首先应该共享自己的优势知识,比如在工作岗位上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其次才是专业之外的共享
如果我们过多选择专业知识之外的知识分享,未免有些本末倒置
确认了自己分享的优势知识,以后可以做计划,比如选择某个知识分享平台,坚持分享自己的内容,或者找到一个行业社群在里面,共享自己的见解,经验和判断
分享也有不同层次的锻炼,菜鸟新手向我们请教,我们需要将知识转化为通俗说法,这种知识并不是低级,最能考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熟悉程度
遇到有一定基础,但缺乏经验的高级菜鸟,需要共享的可能是原理解释和案例分析,如果是行业高手之间过招,彼此共享的肯定是原理性的知识
第二,梳理你的共享途径。
明确了自己共享知识的优势之后,需要明确哪些途径
知识的交互,不分场合,不分人群,在别人聊天中,我们就可以完成知识的交互,比如看过的书,最近的行业见闻,在网络上浏览的时候,看到好的文章,就随手转发朋友圈,这都是知识分享的途径
还包括一些报纸,书籍,演讲期刊等等
一些网站上还有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简书,今日头条知乎
于我而言,最好用的方法还是知识共享社群,通过社群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营造共同进步的氛围
建立一个班级班长轮流值班,21天,50节课之后,帮助每个朋友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课程结束后,每人应该积累了50篇学习反思,对自己学习效果的最好监督,也是一种综合的输出
知识分享的意义在于通过不断的知识交互,实现知识的最终价值,知识分享,不仅能使共享对象收益,还能够使共享知识的主体,获得本身知识体系的扩充与巩固
观念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终极命题
我们只有学习到知识,才能形成观念和立场,知识的不断升级,也会迭代个人的思想和观念
观念是我们对世界的主观和客观认识的集合,妄想说它是我们对一件事情认知和看法,而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情感和行为,所以观念管理就是交给我们,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促进认知升级。
每个人的情况不相同,很多人并不需要创业,那要怎样实现观念管理呢?
三个比较实用的方法
1 纠正偏差,
观念带有主观性,所以我们形成正确的观念,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纠正对知识的错误偏差。当我们发现自己武断的认为这个重要,那个不重要的时候,都问自己一个为什么,为什么我会这么想,这会不会导致我形成错误的观念,只有意识到偏差的存在才能去改变它。
2 反思校正,
第一,层意思要判断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支持还是反对我们现有的观念,
第二,我们准备获取的是新知识吗?他们能更新我们原有的观念吗?
第三,有人追求真理,也有人说出混淆视听的言论,那么我们的观念是真实可信的吗?
反思校正就是学会判断,反思,怀疑,推翻过时的或者是错误的观念
本质上就是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棘手之事,不妨问自己一个三个问题,他支持我现在的观念嘛,他能改变我原有的观念吗?我的观念是正确的吗?每日三省吾身,养成这样的习惯,帮助我们叠的观念
3 参考模仿
学会参考,模仿,也就是学习别人思考方式和观念的体系
总之纠正偏差/反思校正/学习他人 知识迭代的必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