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新读了万维钢老师的这篇文章,又有一个新的体会。读书人的世界其实就是构建出一个个思维模型的世界。在他们的脑海中,对应于世界当中的很多东西,都能用一个思维来讲述。就如同读了《卧底心理学》之后,他们就收获了一个“稀缺”的概念。读完一本书之后,你能用一个词来概念化整本书当中的内容,那你就是收获了这本书当中的一个思维模型。
在思维模型当中,刻意的锻炼极其重要,要有相当专注的一个时间段来练习。
以下是原文
从读书的角度看,世界上有两种人。
一种人读书是为了掌握什么技能,通过什么考试,或者纯粹是为了娱乐。另一种人读书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内力。
这两种人最初的"智力"水平未必有多大差别,但是假以时日之后他们的"智慧"水平将会有天壤之别。只有后一种人,才配被称为"读书人"。
这里我想谈谈"读书人"应该怎么读书。
我国最畅销的图书类型是各种教学参考书和英语考试辅导书,这些东西不算书。什么金庸琼瑶之类的小说当然得算书,但看这种书不值得讲究什么技术。我们专门研究怎么读那些看完之后能够加深自己对某一领域的理解,能够获得一种智慧上升的感觉(哪怕是错觉)的非小说类的书。
关于这种书有三个基本事实。
第一,大多数人不看这种书。他们不是读书人。
第二,如果真看了的,其中大多数人没有看完。
在亚马逊买Kindle版的电子书有一个好处是可以看到别的读者在书上划的最流行的重点。Kindle允许你读书的时候在认为是重点的语句上划线,而亚马逊会把众人划线比较多的语句在书中标记出来。我看了很多非小说类的书,发现一个规律是绝大多数流行重点出现在前两章。而书的四分之一以后,就基本上看不到众人划的流行重点了。
难道说这些书的后面都没有重点值得划了么?答案显然是大多数人对大多数书看了四分之一就不看了。最近华尔街日报上一篇文章使用统计kindle上重点句子的方法发现,大多数读者读《时间简史》只读到了6.6%,读《思考,快与慢》只读到了6.8%,而读被视为近年来最重要经济学著作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则只读到2.4%,尽管这本是当前亚马逊上最畅销的书。爱买书的人不一定真读书,很多人只不过是藏书而已。
第三,即使看完了的,其中大多数人没有看懂。
我就举蒂姆·哈福德的成名作《卧底经济学》(Undercover Economist)这本书做个例子。在我写此文的最初版本时候,此书在豆瓣有三个页面,其中只有中文版页面有不算灌水的读者书评。在豆瓣上的6篇热门评论中,最热的一篇,"子不曰"的《撕开面皮给你看》,谈到了书中说的星巴克咖啡和超市搞乱价格现象;第二篇的题目就是此书的标题,内容不是读书心得,而更象是给书做的广告;第三篇《真实世界经济学》,提到星巴克,然后不知为何开始谈另一本讲经济学的书和自己读经济学读物的过程;第四篇,谈到星巴克,房价,超市定价,和大学生的火车票。读这些书评,似乎《卧底经济学》是一本讲述生活中的经济小故事的漫谈。
但这本书并不是纯粹漫无边际的瞎侃。它的观点相当鲜明,主题很突出。此书反复强调一个概念,"稀缺"。
第一章说星巴克卖咖啡的例子,为的是指出没有稀缺就不可能赚钱。
第二章说有了稀缺你也未必能赚到很多钱:哪怕附近只有你一家超市,顾客也未必会在你这里花很多钱买东西。你必须使用一系列的手段,甚至诡计,来让人掏钱。最典型的办法是对顾客实行区别定价。
第三到第五章说经济学家为什么喜欢市场,因为市场调节可以自动把稀缺的东西变得不那么稀缺!然后谈到市场为什么有时候会失灵。政府的有些政策,表面上为了公平,但客观上是促进了稀缺,比如说不让优质小学的入学市场化。
第六章指出像亚马逊这样的公司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稀缺力量。
第七到第十章则是前面这些理论在当前热点问题中的应用。
如果我们看完这本书只记住两个字,这两个字应该是"稀缺"。但是看看排在前四名的豆瓣书评,发现竟然没有一篇提到"稀缺"这个词!如果你只看这四篇书评,你记住的两个字是"咖啡"。而星巴克怎么卖咖啡,其实是该书前四页说的事情。
用这种读法就算再读十五本讲经济学的书也学不会用经济学家的眼光去看世界,得到的只不过是一大堆饭桌上的小段子而已。等到下次听专家说话,感觉还是似曾相识,自己又说不出来。
"强力研读"并不是为了读《广义相对论》之类的专业著作,它面向的对象就是《卧底经济学》之类写给非专业读者的非小说类书籍。称为"强力",是因为它追求阅读的深度和效率,力图能在一本书中挖掘到最大限度的收获。我曾经听人讲一个笑话,说我们是怎么向别人学习的呢?我们就如同小偷一样到人家里把除了厨房水槽之外的所有东西都搬走了——然后我们回过头去把厨房水槽也搬走了。我们就要用这样的精神去读一本书!
强力研读跟"刻意练习"有三个共同点:
第一,不好玩。世界冠军培训基地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强力研读"不是为了娱乐和休息,而是用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非得把一本书给融会贯通以至于长在自己的大脑里不可。这种读法相当累。我认为写读书笔记是一个非常正经的工作。
第二,用的时间很少。就如同在那种专门培养天才的最好的音乐学校里,孩子们每天真正练琴的时间绝对不超过2个小时一样。没人能长时间坚持那样的强度,而没有强度的训练还不如不练。你可能每天花很多时间阅读,但你很难做到用很多时间强力研读。要把精力充沛而又不受打扰的时间段留给最好的书。
第三,不追求快。很多读书方法教人怎么用最快的速度读完一本书,其实那些有必要快速读完的书根本不配让我们读。读书的一个关键技术在于对不同的读物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娱乐性的小说,纯粹信息性的新闻,读得越快越好。而对于处在我们的"学习区"内的好书,则应该慢慢的仔细读。追求把一本书快速读完,就好像追求把一只曲子快速弹完一样,这不是练琴是完成练琴任务。读书人的一个秘密就是,读得慢,吸收知识和增长内力的效率反而更高。据说失读症患者中之所以特别容易出人才就是因为他们读得慢。
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