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
季路问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说:“不能处理人间事,怎能侍奉鬼神?”季路又问:“人死后如何?”孔子说:“连生的道理都不知道,如何知道死的道理?”
钱穆先生的评论其实体现了他的生死观和宇宙观,即生死一体,天人一体。其语言一气呵成,故摘抄如下:
生而茫然,则死必惘然。生能俯仰无愧,死则浩然天壤。今日浩然天壤之鬼神,皆即往日俯仰无愧之生人。苟能知生人之理,推以及于死后之鬼神,则由于生死鬼神之一体,而可推见天人之一体矣。
李泽厚先生则认为此段表明孔子代表的“实用理性”的思维特点,也是中国人的思维传统——鬼神及死亡难以说明,讨论无益于此生的人事关系,故孔子不予讨论。李先生说这是孔子看中此生此世,对鬼神不肯定,也不否定。
稻盛和夫先生从此段引申出他的生命观——把“认真过好每一天”作为人生的一个目标。稻盛和夫先生从不制定长期经营计划,原因是“今天的工作还没做好,怎么能知道明天发生什么呢?更加不能知道遥远未来发生什么了。”
面对生死方显人的本质。这是《论语》中非常有名的一段,三位先生的解读彰显了他们的修为和见地。
钱穆先生继承了古之儒者的生死一如天地合一的境界。钱先生解读《论语》主要将其作为人生行为准则和修行提升的路径。这一段的解读,不由得是我感到:其言如是,其行想必也是如此。
李泽厚先生理性地归纳出实用理性传统,对于模棱两可、百辩不明的事物,存而不论。这似乎和佛陀当年对某些问题的态度是一致的,即对我们解脱生死无关的事物,佛陀不予回答。只不过佛陀的实用性是解脱为目的,孔子的实用性是过好此生。对比方显其中美妙。
稻盛和夫先生则将“未知生,焉知死”转化为“未知今日,焉知明日”,在激烈的商战中展现了儒者的自信和淡定,令人赞叹!而市场环境的风雨突变,竟然在无长期计划的稻盛和夫面前似乎也收敛了它乖张的一面,透露出确定性,任由稻盛先生及其企业,步步为营,做强做大,如有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