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和畅销的大多是心灵鸡汤类的励志类和成功学的文章和书籍。“你应该对自己狠一些”“不要让现在的自己讨厌过去的自己””不要在该努力的年纪选择安逸”“为什么人家能成功”“成功人拥有的N个特质”...
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其中之一就是看这类书的读者,他们的年纪大多是年轻人有的在校读书有的开始工作不久。他们这一路走来,最能接受的观点就是在学校要名列前矛,到社会要成为社会精英。只有成绩名列前矛才会成为传奇,自己功成名就这一辈子才不是白活一回。这类书籍当然是他们努力拼搏的源动力,自然受到追捧。
对于这样精英的理论和人生观,我也深表赞同,因为在中国做个普通人的代价太大了,一不小心就可能会滑落到“弱势群体”的阶层,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所有人都在不断的向上爬,在各个行业和领域竞争异常激烈,甚至为了上位而不择手段,心狠手辣。曾经报道两个大学生又是宿舍室友为争某个名额而不惜下毒害死对方。这就是精英教育的悲哀,只重成绩而不择手段,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在现实的竞争中统统靠边站。
可是鸡汤喝多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这些文章和书里面的观点说的都很有道理,看得时候也深有感触,但是就是自己做不到。就像我上学时候听班里学霸将自己学习方法,对于时间管理方法等等,特意记下来,自己也照着人家的方法去做,可是到了学期末考试,学霸依旧是学霸,成绩名列前矛,自己就是完全按照人家方法学习,到最后成绩还是没有任何长进和提高(当然多半和自己的智商以及资质有很大关系)。后来开始做生意,我就很少去听什么成功人士的演讲,因为成功根本不可能复制。我只是对于他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所付出的一切感到敬佩,对于他们共同的拼博精神的一种欣赏。仅此而已,自己该走的路,学谁也学不来,听这种名人励志演讲只能是开阔一下自己的思路,眼界而已,收效甚微。
大多数年轻人或多或少受到学校思维定式的影响,从小学到高中都有一个目标,就是升学率。这种背景下,就必须依靠彼此的竞争和激励来提升整体成绩,英文叫做“peer pressure".所以才会流行现在所谓的“火箭班”“天才班”“少年班”就是把成绩好的放在一起,让他们彼此去竞争,从而提升学校升学率,甚至变成学霸和状元的摇篮。这种情形全国各个地方都有,但是如果我们去查一下当地精神病院的患者名单,会发现里面不少患者都是来自这些精英班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不堪重负,成为这些学校追求升学率的的牺牲品。
佛家讲究的参悟,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博弈。没有竞争对手,只有自己。每天检讨自己一天的学习,工作,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认真做好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并且用平常心去面对每一天,心态放平和,是善待自己的最好一种方式。鸡汤喝了会让你亢奋一会儿,憧憬自己就是第二个李嘉诚,第二个马云。等到第二天一觉醒来,依然是该干啥干啥。经常喝鸡汤会让你长立志,而不是立长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比怀揣着看似“梦想”的焦躁不安要实际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