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4800字,阅读预计时间12分钟。以下记录了我从刚开始准备审第一篇PC,到完成第二篇NC的审稿经历及观点,看完你大概能了解到审稿的全流程、如何审稿、review report该如何写、对撰写文章的建议及我的一些观点。 个人观点,欢迎理性讨论。
之前在和Ken聊天的时候说到审稿,我表示也想参与高水平杂志的审稿,不仅对整个审稿流程感兴趣,也希望从审稿的过程中学会英文写作和如何客观评价一篇论文,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Ken是真的有求必应,截止目前,他带着我co-review了两篇文章,一篇来自Plant Cell,一篇来自Nature Communication,这让我对整个审稿流程、审稿报告的撰写以及如何比较全面的去评价一篇文章有了更多的认识。
1第一篇PC
在我提审稿需求没多久后,Ken迅速的安排上了第一篇,是来自Plant Cell的Manuscript。
2学习资料
作为新人,当然需要看很多资料学习,这里提供一些我查阅到的资料。
首先是复旦大学生科院的博导赵斌在B上分享的视频[1],针对2006年的一篇文章《Ten Simple Rules for Reviewers》[2]中提到的十条规则,赵老师结合自己多年审稿的经验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对第一次接触审稿的小白非常友好。
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 按时完成审稿;
- 避免利益冲突;
- 写出对作者有帮助的审稿意见;
- 审稿是创作过程的一部分;
- 享受并从审稿中学习;
- 找到适合你自己的审稿方法;
- 把宝贵时间花在值得好好审的稿件上;
- 如果期刊有要求,请保持匿名性;
- 清晰简洁、中立口吻、果断坚决;
- 充分利用"给编辑的评论"。
知乎也有很多优秀答主介绍了他们的经验,主要是围绕文章逻辑和创新性决定是否是否拒稿(实验/分析有明显错误得另说),这里我也整理了一些好的教程供大家学习。
作者如何进阶为期刊审稿人?|同行评审周干货[3]
How to Read a Manuscript as a Peer Reviewer[4](推荐)
How to peer review[5]
另外,如果收到审稿邀请,可以尝试检索期刊网站,或者期刊所属出版社下找具体的要求和示例。比如,下面这篇文章就给出了审稿示例:Peer review report 1 On “Hyperspectral narrowband and multispectral broadband indices for remote sensing of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and its components (transpiration and soil evaporation)”[6],主要包括Original Submission和Comments to Author两个部分,不过我没找到Plant Cell的示例文件。
3Review report
考虑到我是第一次参与审稿以及杂志的高水平性,我花了至少三天,从头到尾的,包括补充材料(图表和数据),可以说是事无巨细的看了一遍。虽然说看一遍可能还远远不够,但这件事本身已经花费了很多精力。
在超过100分钟的讨论结束后,我深觉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还是太表面了。随后,我阅读了6份已提交到不同期刊的审稿报告,对其撰写有了新的理解。
总结一下,在review report里通常包含以下内容(因期刊不同会有略微不同)
- Summary about the paper 大致概括文章讲的是什么东西,如何做的
- Good points 赞赏文章好的地方(创新性,对该领域的意义)
- Points/comments 指出不足和要修改的地方
- Major points/comments:实验设计等会影响到文章能否被接受的重要问题
- Minor points/comments:写作问题、数据没有上传、定义不正确、描述不充分等补充提交和修改就能解决的问题
这是我们的写法/格式,也有很多审稿人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我认为有固定格式会比较直观,对作者和编辑比较友好。
按照这样的结构,PC的稿子我琢磨出10条Major Comments和10条Minor Comments,大到哪些地方逻辑不严谨需要补实验,小到表述错误和数据库引用错误,后被Ken分为3类:Major Comments,Other Comments和Minor Comments,让结构更加清晰。
通常只用写Major points和Other points,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细分。
拿到Ken修改后的报告,满屏的红字,真的就好像重新写了一份好吗!又是因为有一个好导师而喜极而泣的一天!
两篇文章审下来,深觉自己还有很多不足。
4审稿流程及时间线
1 我的审稿流程
- 从头到尾看一遍(包括正文和补充材料,查阅相关文献等)
- 和老板讨论:创新性/实验细节/文本
- 确定细节和讨论的结果
- 开始写review report
- 老板修改
- 讨论
- 提交
2 时间跨度
PC的稿子从开始审稿、和Ken讨论、我提交审稿报告、Ken反馈修改后的报告并提交、Ken反馈另外两位审稿人的comment,审稿人和编辑就意见不同的评论开始讨论并决定结果,到最后收到编辑的消息,前后共花了一个月;相比之下,NC的编辑部规定稿子需要在14天内完成审稿,来来回回也共花了一个月。
5关于co-review
Ken在推特上提到co-review的时候,有人提出了质疑的声音,主要论点是审稿工作应该是保密的,不应该让学生来做。
Nozomu Yachie教授认为“在经过编辑的允许后,他建议和他一起审稿的学生在简历上写下审稿的经历”,Ken表示也有很多的杂志提供这样的机会,比如New Phytologist。
6从审稿中谈发表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审稿有保密的要求,在这里我不具体展示内容,但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1 在实验设计时,确定“金标准”
如果是交叉领域的研究,一定要查阅足够多的资料,做足准备,务必要了解你实验设计中涉及到的每一个概念,否则这可能会导致你把假说当作理论,从而需要从头实验。
另外,仔细查阅同类型已发表的文章,熟悉某个指标、某个实验的“金标准”是什么。
2 有相关研究铺垫,主动讨论
很多研究都是连续性的工作,但一篇文章只讲述一个故事。因此,如果课题组先前发表过前期的工作,请主动讨论与本次研究结果的差异和联系,否则可能会被审稿人发现你刻意逃避的问题,也许正好是关键问题。
3 图表的信息要完整、直观
在提交稿子之前,请仔细想想,同样的数据,换一种展现方式是不是会更加直观?是否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标注阈值?是否有标明不同的符号各自代表的含义?是否有足够多的补充材料(原始数据、补充图标)来侧面印证你的主图?
4 有足够多的重复和独立实验
清楚的知道重复(replicates)和独立实验(independent experiments)是不同的概念以及不同实验对这两者的要求,这会让你的结论更加可信。
5 详细的描述你的实验方法和分析手段
在材料和方法部分详尽的描述植物接种的条件、某个指标测量的时间点、软件版本参数、试剂的选择以及数据库的网址等等。
6 多组学数据的堆积不可能发表顶刊
顶刊和其他杂志不同,工作量不是决定能否发表的关键因素,创新性才是。有多组学的数据是优势,关键是如何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7我的观点
1 目前的“审稿-发表”的模式是否合理
前段时间eLife发文表示明年会有新规,不再进行同行评审,从我作为一个菜鸡研究生的角度来看,这对学生来说可能不是个好兆头。
对于像Ken这样身经百战的科学家来说,Manuscript是否发表只是影响阅读体验(尚未排版),是什么水平早在心中有了定义。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没办法准确评价一篇文章的水平的,尤其是刚接触新方向的学生。
在审稿的时候,能非常清晰的感觉到,不同方向的审稿人对于一篇文章的评价天差地别。
这就说明在前期邀请审稿人时,需要编辑部仔细把关,在目前仅邀请2~3名(4个都是极少数)审稿人的情况下,多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
2 是否应该给审稿人打钱
答案是肯定的!
对我来说,文章接收了倒还好,来来回回的“折磨”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若是所审的文章直接被拒,多少还是有些失落的,正如我跟ken说的“Get nothing reward and nothing response”,没有任何(金钱上的)回报,也得不到任何回应。
作者诚意满满的,点对点回复审稿人的几十上百条评论并努力让审稿人信服的response letter,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材料(目前很多期刊也提供审稿报告及response letter),更不必说我也参与提供了部分建议。
另外,在第二次审稿的时候,有一个审稿人非常认真,提供相当多的建设性意见,以及论文撰写的建议,远比其他的审稿人写的多得多。
我之前问过Ken,审一篇文章,从阅读到写报告再到提交,他大概需要花费4~6h,而光去年他就审了40篇左右的Manuscript。对学生来说,Ken建议一年可以参与两篇文章的审稿,太多了花费大量精力,而且会腻。
付出理应得到回报,比如杂志社打钱。
只发行电子期刊,谓之环保;开始Open Access,谓之开放。但版权和版面费呢?全是你杂志社的,鱼和熊掌全拿了,鱼肉总得分几口吧?
8小结
不管怎么说,在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以后再去看已发表的顶刊,你就能有种,“That's why it can be published in top journal”的感觉。
想idea,做实验,分析数据,写文章,审稿,发表,每一步都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都看到这了,不妨给作者打赏一个冰淇淋,让他在寒冷的冬天清醒清醒,继续干活!
参考资料
[1]【复旦赵斌】第一次受邀审稿,需要知道的规则,兼谈什么是利益冲突 | 正经科研那点事儿-3: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r4y1v7KR/?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fce39b84bfd239311910a885a420e47c[2]《Ten Simple Rules for Reviewers》: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compbiol/article?id=10.1371/journal.pcbi.0020110
[3]作者如何进阶为期刊审稿人?|同行评审周干货: https://mp.weixin.qq.com/s/04ZyS7l-APiKLBFMBdJGxA
[4]How to Read a Manuscript as a Peer Reviewer: https://plos.org/resource/how-to-read-a-manuscript-as-a-peer-reviewer/
[5]How to peer review: https://www.springernature.com/gp/authors/campaigns/how-to-peer-review
[6]Peer review report 1 On “Hyperspectral narrowband and multispectral broadband indices for remote sensing of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and its components (transpiration and soil evaporation)”: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819231630106X?via%3Dihu
图文:汪哲 Kenichi Tsuda
编辑:汪哲
审阅:Kenichi Ts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