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颂英魂 千秋承薪火

        2025年9月30日,在我国第12个烈士纪念日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作为党员干部人才,我们深感英烈精神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推动干部教育培训、人才工作提质增效的“精神密码”——将“捐躯赴国难”的忠诚、“敢为天下先”的担当、“功成必有我”的坚守融入工作,才能让红色血脉在干部队伍建设、人才强县实践中赓续传承。

       以英烈精神铸魂,把牢干部教育培训“方向盘”干部教育培训的核心是“铸魂”,而英烈精神正是最鲜活的“精神教材”。把英烈精神融入理论武装“主课堂”,让3000余名党员干部在“学精神、听事迹”中强化政治自觉,让干部们明白今天的工作就是对英烈的告慰。让英烈精神走进现场教学实景地,打破县域教学边界,将可可托海干部学院作为英烈精神教育的重要延伸课堂,其承载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与英烈精神一脉相承,是干部感悟“家国担当”的鲜活范本,在阿依果孜矿坑现场中,开展“重走矿工路”体验教学,干部们身着棉服,在陡峭巷道中体会“零下40度仍坚守岗位”的坚韧,将“艰苦奋斗”从口号转化为切身感受。其他方面如在基层治理教学点中,组织干部学习,研讨如何化解群众矛盾、在乡村振兴实训基地,讲述本地老党员“扎根边疆守家园”的故事等一系列教学,引导干部像英烈一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以英烈精神赋能,激活人才工作“动力源”人才工作的关键是聚人兴业,立足青河实际,人才工作当中无不体现英烈精神中“矢志奋斗、无私奉献”的实质内涵,这与援疆干部人才“舍家报国、扎根边疆、攻坚克难、真情奉献”的精神高度契合,让援疆干部成为新时代英烈精神的践行者,更成为青河人才工作的“助推器”。第十一批27名援疆干部人才手把手传帮带、实打实解难题的奋斗姿态,转化为人才培养的“金钥匙”,让英烈“攻坚克难”的精神在传承中落地。以援疆干部跨越千里赴边疆的担当为标杆,打破地域与模式限制,让奉献成为吸引人才的“活名片”,依托援疆项目,于今年引进9名柔性引进人才、17名“组团式”医疗人才,其中牙科名医工作室的专家以“焦裕禄式”的公仆情怀,开展义诊18场次,帮带50余名本地医疗人才,解决了群众“看牙难”问题。全体援疆干部人才舍小家、顾大家,带着责任和感情来到青河,与青河干部职工群众同甘共苦、并肩奋斗,赓续英烈精神。

        以英烈精神力行,扛起组工担当“硬肩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烈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是组工干部砥砺前行的“信念之镜”,践行英烈精神绝非空洞口号,而是“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上”的硬核行动。面对干部教育培训中责任链条松垮的堵点、人才工作里引育渠道单一的痛点,组工干部当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魄力,将英烈精神转化为破题的“金刚钻”。在干部培训中架起“育才梯”,把英烈事迹融入课程体系,以“钉钉子精神”拧紧责任链条,让每堂培训都成为党性淬炼的“淬火炉”;在人才工作中搭好“引智桥”,聚焦核心技术领域,寻觅“愿扎根青河、甘奉献青春”的专业人才,让英烈的奉献基因在人才队伍中延续。组工干部既是英烈精神跨时空的传承者,更是接地气的践行者,要以英烈“薪火相传”的信念续写新篇,让红色血脉浸润组工实践,用无愧于英烈、无愧于时代的实绩答卷,在青河大地书写组工担当的生动注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