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解决的问题
每个人的生活中有无数的目标,大到创业、升职、教育孩子,小到写好一个方案,做好一顿饭。目标一旦没实现,我们往往怪自己不够努力、缺乏意志力。但真相并非如此。
收听本书解读,你将会解决如下问题:
①怎样给自己制定目标才更科学?
②实现目标的路上遇到阻碍,该怎么克服?
③怎样提高自制力?
④怎样帮助别人实现目标?
作 者 简 介
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动机学科学中心副主任。多次在权威学术杂志以及BBC、《哈佛商业评论》等重量级媒介发表学术成果。
金 句 精 选
①被榨取得太多的自制力之井早晚会干涸的。
②你把多少个愿望转化成真正的目标过?
③对我们最有利的方法是将尽可能多的任务交给潜意识完成。
听 前 热 身
①心理对照:用乐观的方式看待目标,同时用实际的方式思考具体需要做什么才能实现目标。
②绩效目标与精熟目标:心理学家把展示自己聪明、有才、有能力或业绩优于他人的意愿叫作“绩效目标”;把发展或增强某种技术和能力的意愿称作“精熟目标”。
③建立执行意图:针对目标,计划好达成它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方式,也就是“如果……就……”的计划方式。
读完本文约需38分钟
书友,你好。欢迎和我们一起“多读一本书”。
今天我为大家解读这本《成功,动机与目标》。
说到成功,我们每个人都不缺少成功的动机和渴望,谁没有一个想象中更好更理想的自己呢?而且不仅仅有动机,很多时候,我们还努力行动了。但是,我们却常常不能得偿所愿,甚至会反复失败。
比如,年初的时候我们认真做新年计划,决定要重新做人,开始也自律地按计划行事,结果一年过去,却会发现计划大多没完成,于是,只能把它们列在更新一年的计划里。
你有没有好奇过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因为我们缺乏自制力吗?是因为我们生来如此吗?是因为我们能力不足吗?有没有什么方法能提高我们实现目标的成功率呢?
今天我要解读的这本《成功,动机与目标》会给我们答案。
作者一开始就明确了两个基本原则:
1.没有人“生来如此”。不管是“如此”善于成功,还是“如此”容易失败。
2.每个人都能更好地达成目标。但这要求我们,放下过去对成败的解读,学会正确地审视动机,认识目标。
这本书的作者是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这人有多牛呢?2017年,她被评为Thinkers50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之一。
她拥有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动机科学中心担任副主任,同时也是神经系统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官。可以说,作者的学术背景,直接决定了这本书的严谨度和可信度。
她诚恳地谈到了人性的诸多弊病,却也给出了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所以,如果你愿意听下去,一定会获得你想要的答案。
接下来,第一部分,我们来谈谈怎样审视动机、制定目标。在这部分,我会告诉你,应该怎样找到自己真正的愿望、怎样把愿望变成一个可实现的目标。
知道该怎么做,并不能保证你真的去做。失败的原因常常出在执行阶段。在第二部分,我会为你介绍一系列简单而强大的方法,教你有效行动,而且学会在不知不觉中接近目标。
第三部分,我们来谈一谈怎样帮别人进行动机管理以及实现目标。你将听到怎么科学地帮孩子和下属制定目标、实现目标,你尤其会明白,怎样的反馈才能更好地帮助遇到困境的人。
01 透视你的动机,让目标带来能量
其实,我们想要的很多,但需要的、能要的并不像想的那么多。想要真正取得成功,我们首先要确定哪里才是值得我们拼尽全力前去的目的地。
本书的书名已经告诉我们,“动机”是我们首先应该仔细审视的。
几乎每个人都想变得更有钱、更有魅力、更有学识、更受人尊重。但你有没有问过自己,我为什么想要这些?我想更有钱,是因为我喜欢赚钱的过程,或是想给家人更好的生活,还是因为开奔驰特有面子?我想减肥,是因为我想要更健康的身体,还是因为财务部那个混蛋的嘲笑?
为什么要想这个问题呢?因为有些目标,你即便实现了,也只是感到转瞬即逝的快乐,比如你打赢了一局游戏;而另外一些目标,你实现了它,用作者的话说,会给你“从头到脚恒久的温暖与幸福感”。
那到底什么样的目标才能带来这种长久的幸福感呢?
著名学者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 对这个问题有很好的解答。它告诉我们,人类有三种天生的需求:自主权、胜任力和关联感。
所谓的自主权就是自己做自己主人的感觉;而胜任力呢,就是一种“我能搞定”的感觉;关联感则是关心别人,也被别人关心着的感觉。这是我们内心动机仅有的三种来源。
这里我们来重点说说和成功有最直接关系的自主权。
通常来说,最强的动机和最大的满足感都来自于我们自己选择的目标。因为这种目标会带来一种特殊但又特别有用的动力——内在动力。
当你拥有自主权的时候,无论做的是什么事儿,你都会有一种做自己命运的舵手的感觉,而不是被强迫的或者随大流的。
比如,你想拍视频短片,是因为你真的喜欢,而不是因为抖音火了,你怕赶不上风口,这时你会自然而然地用心寻找选题;你想结婚,是因为你想要跟爱的人长相厮守,而不是被爸妈逼得招架不住,这样你就更有动力为婚姻付出。
那些对于目标有“自主权”的人,总是马力十足,不仅更有可能实现目标,在过程中也更能享受努力的乐趣。即使遇到挫折,也往往能坚持下来。相反,如果我们感觉目标是外界强加的,我们就缺少这样的动力和坚毅,即使达到了目标,也不会有那种深沉的满足感。
一项研究发现,那些自己决定减肥的人,比起那些被亲人朋友要求减肥的人,减掉了更多的体重,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保持得也更好。
所以啊,在确立目标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要格外注意,你的目标到底是外部强加的,还是自发选择的。
这里我们还要明白,除了硬性的强加目标,还有一种迷惑性很强的软性的强加目标。比如说,媒体不断对着我们的耳朵喊,要赚钱!要出人投地!父母耳提面命,要找个稳定工作!要早点结婚生子!
这种软性胁迫,因为隐蔽,对我们的影响更大,更要小心地甄别。每当我们打算给自己定目标的时候,都要问问自己,我追求这个目标,动机到底是什么?这是我真心想要的,还是被外界诱惑、胁迫的?
你也许会说,我身不由己啊,我知道我最主要的目标都是老板派的,可没得选啊!难道不工作了吗?别急,对这种情况,作者也给我们支了一招,那就是给强加的目标设置一些能自主的环节。
比如老板让你写个方案,你是不是可以跟老板提,你要离开办公室,选一家自己最喜欢的咖啡馆去写?或者你可以把这个方案里面的某个元素用你的方式命名?或者最起码,用你喜欢的方式和风格来写。另外,你还可以深入地挖掘这项任务的意义,你对它的价值了解得越深,就越认同它,就可能把它内化成自己的目标,也就更有动力去完成它。
好了,还记得前面那个问题吗,什么样的目标能够带来长久幸福?答案就是:内心真正想要,感觉经过一番努力自己能实现,而且通过它你还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让你得到人们的关心和支持的目标。
那么,找到这样的目标是不是就算大功告成了呢?还不算。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叫“愿望”,不叫“目标”。
这俩有啥区别呢?要知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愿望。下个月5号,我要到拉萨,这才算是目标。所以,目标一定要具体。没有具体的目的地,你到哪里去看世界呢?这个道理好像简单到不言而喻,但事实上很多人都没做到。
比如,很多人在制定目标时,喜欢用“一定要做到最好”表明决心。这话听起来很励志,但在作者看来,这是一句正确但没用的废话。最好是多好?你怎么知道你或者别人什么时候做到最好了?
比如你要求一个练长跑的人跑出他能跑的最长距离,他跑多远你认为已经达到他的最远了呢?所以,作者认为,“做到最好”大概率会产生最平庸的结果。
那么好的目标长什么样呢?作者的答案是:具体,而且有难度。
著名的组织心理学家埃德温·洛克和加里·莱瑟姆在一项持续几十年的研究中发现,那些有着具体而且难度较高的目标的人,比起目标模糊或者容易实现的人,明显更有成就。
因为具体,可以帮我们排除标准以下的表现;有难度则能让我们充满斗志,更加聚精会神地为目标下更多功夫。
当然,作者也说了,难度高,不是让你定一个不切实际的、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比如一创业就要干掉阿里腾讯。有难度的这个度,需要你认真权衡。
好,现在你定了一个具体而有难度的目标了。作者说你还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通过这个目标,我是想要成为一个被人们喜欢或者羡慕的人,还是想提高能力让自己达到更好的状态呢?这个答案会影响你目标事实上达成的概率。
作者和学者劳拉·杰勒缇找来一些学生做实验,让他们玩一个游戏。告诉其中一组,实验的目的是看他们玩这个游戏时表现如何,但告诉另外一组,实验的目的是让他们学习这种游戏怎么玩。
结果发现,如果游戏比较简单,那么注重自己表现的那一组分数会高一些。但如果游戏难度比较高,抱着进步心态的那一组就会胜出。
这是不是有点儿像樊登老师在《终身成长》中提到的“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呢?
是的。看重表现的心态,会让人在一般的任务中充满斗志,取得好成绩。可是,一旦失败,它就会让人感觉耻辱、挫败、自我怀疑,所以,一旦任务有挑战、有难度,注重表现的人就会退缩。因为他们不想让别人和自己觉得自己不行。
看重进步的人则不在乎这个,他们的注意力在问题本身,和自己能不能学到东西。在他们看来,重点不是一次的成败,而是长期的进步。所以,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不会过于沮丧,不会轻易放弃。
因此,心理学家们更主张我们做“进步派”(也就是拥有成长型思维)。这不光会让我们不断地成长,还能保护我们的自尊。因为“进步派”不会把自我评价和自己面对困难时候的表现挂钩,不会因为挫折就觉得自己无能。要知道,这种负面的自我对话是有毒的。
02 依赖简单方法,保证有效行动
我们审视了自己的动机,找到了初心,也懂得了怎样制定目标。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面临的困境是,知道正确的路是什么,但却会在执行的时候出现问题。都知道减肥要管住嘴,迈开腿,但结果往往是既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听过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绊住了我们的脚步?
作者告诉我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有这么几个大坑在等着我们:
第一个坑,错失行动的机会。
比如,早上你起床、穿好衣服、吃好早饭,一看表,离上班还有20分钟。这20分钟怎么打发呢?打扫一下屋子?散散步?还是给某人回个电话?这种选择一下子冲进大脑,卡在一起动弹不得。想来想去,几分钟过去了,算了,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吧。
其实一天中这样的碎片时间很多,如果事先没有计划,我们很难在当时迅速地决定接下来做什么,为了目标去行动的一个个机会就会这么错失掉了。
另外,如果一件事你认为你应该做,但你不喜欢做,你也容易错失掉行动的机会。一个人早就知道锻炼身体的好处,但饭后就是懒得动,对自己说,今天累了,还是明天吧。明天他真会开始锻炼吗?你懂的。
第二个坑,目标之间的矛盾。
你想要业余时间写公众号,又想跟朋友们保持密切联系,时不时地聚个餐,还想多看点你最喜欢的科幻电影。就像作者说的,“几乎一切目标都在相互竞争”,而你的时间和精力就那么多。所以,你就必须为你最重要的目标竖起一面盾牌。
第三个坑,搞不清进展如何。
就像跑马拉松,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已经跑了多少公里,那接下来要加快还是要放慢速度呢,在这样的迟疑中你很难坚持跑完。我们之所以喜欢打游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游戏有进度条。在朝着目标努力的路上,我们并没有一个显示进度条的屏幕。而正如书里所说,“缺少了反馈,动力机制迟早会停止运转。”
第四个坑,用错了方法。
也许你本该快速推出一个产品,却因为害怕出错而埋头打磨了三年;也许你为了瘦身而拼命压抑自己想吃东西的念头,结果却起了反作用;也许你想拿下一个客户而拼命给他打电话,却没去仔细研究他的需求。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躲过这些坑,走上实现目标的康庄大道呢?我把书里的内容整理成了下面五个要点。它们就像五个路标,能指引我们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一直到目的地。
我们先从心态开始说。
书店里有无数的励志书籍都在对我们说,相信自己、保持乐观才能成功。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对一个目标的乐观,往往有两种不同的体现,一种是“虽然可能有各种困难,但我有信心做好这个项目”,这是对成功概率的乐观。
另一种是“毫不费力我也能做好这个项目”,这是对成功过程的乐观。这两种含义完全不同的乐观,励志书籍总是混为一谈,从而误导人们。
事实上,第一种乐观有利于目标达成,因为人努力的动力啊,有一大部分来自于自己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信念。你想啊,你愿意为明知道没戏的事费劲吗?但第二种乐观,则会降低我们采取行动的动力。这很好理解,如果你是一个快要期末考试的大学生,觉得自己轻轻松松就能考过,你自然就不会特别用心复习。
所以,有益的乐观是对目标成功概率的乐观,而不是过程。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当然,有更多的人两种乐观都不占,他们悲观地看待这个世界。那悲观是不是就一定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呢?答案是不确定,这要看目标的类型。
作者的儿子学走路的时候,她总是担心儿子摔疼了或者撞伤了。所以她把家里很多地方都铺上毛绒毯和防撞海绵,把所有尖锐的东西收起来,然后随时准备伸出手去扶儿子。
但作者的丈夫就很放松,他鼓励孩子爬楼梯,还专门在地上放障碍物,看见儿子征服了新挑战就会特别高兴。
根据心理学家托里·希金斯的理论,在教孩子学走路这件事上,作者的目标是“防御型”的,是为了不失去;而她丈夫则是“进取型”的,是为了获得。
一般来说,乐观的人更喜欢“进取型”目标,悲观的人更偏好“防御型”目标。研究者发现,处于防御模式的人,对坏消息的接受能力更好。
作者自己就与几位同事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组人都来玩拼字游戏。他们告诉其中一组人,只要参与这个游戏,就能获得4美金,成绩最好的30%的人会多奖励1美金,所以这一组人就进入了一种进取心态,想的是怎么得到更多奖金;同时,他们告诉另一组人,只要参与游戏就能获得5美金,但成绩最低的30%的人要减少1美金的奖励,这一组人就进入了一种防御心态,想的是怎么保住奖金。
游戏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们会告诉参加者,现在的成绩处于哪个区间。结果发现,那些进取模式的参与者,如果听到好消息,就更有动力,但如果听到坏消息,就泄气了;而那些防御模式的人,听到好消息的时候会松口气,动力就不那么高了,但如果听到坏消息,反而更加努力。
同样的道理,人们也发现进取型思维的人,更容易被正面的榜样所打动;而防御型思维的人,在听到失败的案例后,会更有所触动。
所以作者说,最好的策略是,在攻克目标的时候,用进取型的策略,达到目标之后,用防御型的心态保持战果。
研究发现,我们对目标的偏好,跟我们的童年经历有关。
追求“进取型”目标的人,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做得好的时候,会给他们表扬和更多的亲昵,在他们做错事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多惩罚,只是对表达爱意有所保留。
偏好“防御型”目标的人呢,童年时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做得好的时候不会有特别的表示,但在他们做错事的时候则会惩罚他们。
如果你的童年总是被批评,该怎么办呢?
作者说,你可以用心理学中的“归因再训练法”矫正心态。
那如果你童年经常被表扬,总是对目标很乐观呢?这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觉得乐观?是习惯,还是思考后的结果?别人是不是也有可能具备跟我一样的优势?
其实,对待目标,最好的策略就是乐观看待目标,认真对待困难。心理学家把这种方法叫作“心理对照”。
我们可以这么做心理对照:
第一步,写下一个目标。比如你要开始跑步,一年之后参加半程马拉松。
第二步,想象目标实现后的情景。比如你的身体更健康了,身材更好了。
第三步,思考一个实现目标的障碍。比如早起会很痛苦。
第四步,再列出一个目标实现的好处,比如跑步让你精神也更好了,每天神采奕奕。
第五步,再列出一个障碍,比如你经常加班,已经很累,怕坚持不下来。
第六步,再列出一个好处。
第七步,再列出一个障碍。
经过这么几步,你会对目标有一个更客观的把握。
好,心态的问题我们搞清楚了。心态要匹配不同类型的目标,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而目标除了分为“进取型”和“防御型”,还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这很好理解,比如你要用一年时间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是长期目标;那短期目标呢,很显然,就是你这个礼拜要写完1万字。你有没有发现,在对待这两种目标的时候,你关注的重点是很不一样的。
上大学的时候,有一阵子我觉得学好计算机C语言挺有用的,虽然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我还是报了几个月后的C语言考试。报完之后就把这事儿放在一边了,等到几个月之后要考试了,我才发现自己一点都没学。从考场出来之后我就奇怪,为什么报名的时候信誓旦旦,考试的时候一点都没学呢?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心理学家雅各布·特罗普和尼拉·利伯曼发现,人们在思考一个长期目标的时候,会自动想到这件事的价值,也就是我“为什么”要实现这个目标,而忽略了要实现这个目标我具体要做哪些事,可行性如何。
而在思考眼前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更关注它“是什么”,也就是这个事情具体要做些什么,而会忽略它的“为什么”,也就是它的意义,常常因为麻烦而放弃眼下的机会。
比如,作者本人曾经得到过一次免费去印度旅行的机会,可她觉得几周之内要做好准备,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压力太大,就放弃了这个机会。事后想起来,肠子都悔青了。最后自费还是去了印度一趟。
怎么调和这种矛盾呢?那就是面对眼下的困难任务,多想想它能给我们带来的价值。而在制订长期目标的时候,多想想要实现目标到底需要做哪些事,可行性到底怎么样。
好了,现在需要做的事我们已经想清楚了,下一步好像该制定具体的计划了。计划有多重要啊,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著名的心理学家彼得·戈尔维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过圣诞节的短文。他要求其中一半的人现在就决定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写,另外一半则没有这个要求。
结果,那些事先就想好何时何地写的学生,有71%的人上交了这篇短文,而那些事先没有想这些细节的学生,只有32%的人交上来了,还不到前者的一半。可见事先把行动步骤确定好有多重要!
那怎么排除种种干扰,顺利地执行自己的计划呢?书里给出了一个简单好用的公式:“如果……就……”。
什么意思呢?比如你这样定计划:如果今天是周一、周三或周五,就在上班前跑15分钟跑步机;如果已经吃了一千大卡的食物,就不能继续吃了;如果早晨准时起来,就先写100字的晨间日记等等。
你发现了吗,这个公式其实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套程序,把一些选择给自动化了,省去了很多纠结、犹豫,也不怕忘掉,设置手机日历提醒就行了。
事实证明,无论是关于工作、健身、做公益,还是养成习惯、开拓思维,这个简单的公式都能发挥巨大的威力!
光有计划当然还不够,因为不管怎么做计划,想要实现目标,总是需要一定的自制力去真正执行这些计划。
说到自制力,人们对这个概念有着层层叠叠的误解。很多人觉得,我戒不掉烟,减不了肥,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是因为我生来自制力差。真的是这样吗?你觉得能从草根成功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自制力是好还是差?如果他的自制力好,那他戒烟为什么失败呢?
其实,大部分人现在都已经知道,人的自制力就像肌肉,是可以锻炼的。关键是,怎么才能锻炼出来呢?有一个实验邀请一些人参加了两个月时间的健身行动,结果这些参加者汇报说,他们抽烟喝酒、吃垃圾食品都减少了,也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克制冲动消费,更少拖延,学习习惯也更好了。
你看,运动不光能锻炼身体,还能锻炼人的自制力。除了运动,用平时不常用的手开门、刷牙、梳头,想说脏话的时候忍住,时不时地提醒自己挺直腰板,这些都能锻炼你的自制力肌肉。
但是呢,即使你的肱二头肌比施瓦辛格的还大,它疲惫了之后也需要休息和恢复。自制力也是一样,所以当你感觉自己对自己的控制快要耗尽(俗称“心累”)的时候,就要停止做消耗自制力的事情了。
这时候,你可以看点轻松的喜剧节目、听听喜欢的音乐。任何让人愉悦的活动,都能帮助自制力的恢复。
另外,自制力还跟血糖有直接关系。血糖很低的时候,人的自制力也很低。所以如果你需要马上提高自制力,可以喝一杯含糖的饮料(代糖饮料不行哈)或者吃一颗糖。
不过要强调的是,饮料和糖果带来的血糖消耗得也很快。如果你想保持的时间长一些,蛋白质和复合碳水化合物是更好的选择。
同时,自制力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所以,最好离那些天天在酒吧里放纵自己的人远一点,靠近那些天天早起运动的朋友。
记住,人的行为是有惯性的。如果你想控制自己少吃点薯片,最好一开始就不要打开薯片袋子。只吃两片比根本不吃要难。用书里的话说,“停止于开始之前,是降低对自制力需求的绝佳方式。”大多数人都高估自己的自制力了。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要是不用自制力也能完成目标就好了。
还真有这样的目标。不信,你可以回想一下,每天早上上班的时候,你有没有告诉过自己说,我现在的目标是去公司上班,第一步,我要推开门,第二步,我要迈开左腿……正常人肯定不会这样对吧?
就像书里说的,“你日常生活中追求的绝大多数目标都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制定的。”比如上班、下班、洗澡、上床睡觉这样的日常习惯,我们其实都交给潜意识去做了。那能不能利用这种潜意识帮我们实现更多目标呢?
还真有,关键就是用好“触发点”。
看到蔬菜水果,人们就想要吃得更健康一些,路过一家健身房,人们就想要多运动。人的力量也很重要,研究者发现,无论是想起妈妈的样子,还是读到别人的故事,都能改变我们的心态。
所以,作者给出了一些建议:“把健康的点心拿到你能看到的地方;把健身杂志放到厨房台面上;用大字列个每日工作清单放在醒目的地方”。
此外,我们应该仔细环顾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有哪些平时很少注意到的触发点在暗中影响着我们,比如电视机在客厅里的位置是不是太中心了?薯片是不是一直在你的电脑旁边放着?
好了,我们介绍了一些实现目标的方法,总结一下:
首先调整好态度:对于目标要有恰当的乐观,不要轻敌。同时,要乐观看待目标,认真对待困难。
然后根据目标的特点进行一番思考:对于长期目标,要想清楚需要做哪些事,评估可行性;对短期目标,要多想想它的价值。
接下来是做计划:可以用“如果……就……”这个公式,给自己写一套“执行程序”。
最后,在行动过程中:对待自制力,要像对待自己的肌肉一样常常锻炼它,在它疲劳的时候也要懂得让它休息和恢复。
用好触发点,设计自己的环境,让环境帮你不知不觉地接近目标。
03 自内而外,带领别人实现目标
那如果你是个管理者,或者是老师,或者有孩子,你不光要做好自己的事,还需要帮别人去实现目标。你该怎么帮呢?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的角色常常是多元的,除了是我们自己,还是家长、领导,我们常常还担着社会责任,要帮助孩子、下属达成目标。
这并不容易,比如,我曾经有个下属,脑子很聪明,但每天都是得过且过地混日子。我看着很可惜,跟他说希望他工作认真点。但他的态度就是:你别给我洗脑,我有自己的一套。
面对这样的员工我们该怎么办?对于懂得比我们还多,动不动就叛逆的孩子,我们又该怎么办?
作者给出了一系列的实用建议,我把这些它们整理了一下,归纳成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让他感觉有自主权。作者的侄子曾经很喜欢读书,经常一动不动地看书看好几个小时,在书店里一待就是一下午。后来,学校的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每天至少看半个小时的书。结果这个孩子读书的兴趣大减,看书的时候经常不耐烦地抬头看表,半小时一到,就迫不及待地去干别的了。
这就是自主性被剥夺的后果。
所以,要帮助别人实现目标,自主权的创造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你孩子在学琴,你可以跟他一起探讨为什么要学琴(当然这是在他想学的前提下,不是你逼他的),探讨怎么才能学好琴,如果练琴练烦了怎么办,然后一起定一个计划。比如你要给下属派任务,你可以给他一些自由度,你只要结果,具体怎么做随他。
第二,让他有归属感和价值感。给下属派任务,你要告诉他,这项任务对公司、用户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告诉他,你和其他同事都会给他足够的支持。
第三,巧妙地用“触发点”来激发他。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不过要提醒大家一句,“触发点”只能触发他朝着他自己也认为有价值的方向去走,你很难用它来让一个热爱红烧肉的人忽然变成素食主义者。
第四,把目标传染给他。比如你想让孩子更上进,首先自己要经常学习,当然,你还可以在他的书架上放一本《硅谷钢铁侠》;你想让下属更努力,可以把你自己的奋斗故事讲给他们听,或者请他很认同的德高望重的前辈来分享。
这四点可以总结成一句话,要善用“动机的力量”,点燃他的内在动力。不过这还不能保证他顺利走到目的地,在他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还需要给他恰当的反馈。具体怎么做呢?
当进展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你第一不要回避问题。很多人为了自己心里好过些,就选择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对被反馈的人闪烁其词,告诉他还不错。其实,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表现欠佳没有责任,那么他实际上对这件事也就缺乏自主权。
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你给了他真实的反馈,才能帮他面对现实、掌握主动。
第二,你给的反馈不要太笼统,要具体,比如,不要只是说“这个方案感觉不太行”,要说“这个方案,我觉得在分析市场现状的时候给出的数据还不够充分”。
第三,不能因为一个人现在的表现不够好,就轻易给他贴标签,说他缺乏这方面的才华或者能力。如果他面对困难很受打击,你还要给他鼓励。不要对他说:没关系,我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因为这会让他觉得自己很笨。
好,当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应该直面问题,给出具体的、对事不对人的反馈。那么当事情顺利的时候,直接夸他就好了吗?也没这么简单。正面的反馈也有几条原则:
第一,必须真诚。如果对方觉得你的赞美是为了从他那里换取点啥,或者只是哄他开心,就会适得其反。
第二,同样是具体一些。别笼统地说,今年你表现很棒!应该说,某某项目你做得很棒,让我刮目相看,某个状况很难应对,但你也处理得很好,感谢你今年的努力。不过注意,太小的事情就不要乱夸了。你说,哇,你的字写得好清楚,他会觉得,你真的找不出我的其他优点了吗?
第三,对孩子要赞扬他的努力,而不是表现。我们已经说过表现心态和进步心态的区别,赞扬他的努力有助于他聚焦在成长进步上面。不要把他跟别人比。想把自己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的时候,一定要忍住。你一比,他看重的又是自己的表现,而不是努力了。
第四,不要太夸张。不要动不动就说,你今年肯定能拿业绩冠军,你长大肯定能上清华,这种赞扬会给他太大压力,而且让他又把重点放在表现而不是进步上面了。
好,关于帮助别人实现目标的方法,我们就介绍到这里,总结一下:
要让你帮助的对象有自主权,不要强迫他;要让他认识到做这件事的价值,以及你和周围人们对他的支持。
用触发点和榜样来感染他、影响他,让他不知不觉中离目标更近。
在他进展不顺利的时候,直面问题,给他具体的反馈,别轻易给人家贴标签、下定论。
在他进展顺利的时候,真诚地赞美,同样也要夸得具体,不要把他跟别人对比。不要太夸张,那样反而会给他压力。
到这里,我们《成功,动机与目标》的解读就讲完了,是不是感觉这就是一本被书名耽误的好书呢?最后,我把书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方法总结成以下几条,作为结尾吧:
第一,定一个具体又有难度的目标,能让你更有成就而且更幸福;
第二,别太看重自己表现如何,把心思多放在成长和进步上;
第三,要乐观看待目标,也要认真评估困难;
第四,用“如果……就……”公式提前做好计划。
第五,平时注意锻炼自己的自制力肌肉,在它疲劳的时候要注意休息和恢复;
好了,《成功,动机与目标》的解读部分到这儿就全部结束了,恭喜你听完了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