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特别是它的播出时间,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在忍不住吞咽口水的同时,同样吸引我们的是他们专注的神情和一丝不苟的态度。
无独有偶,2012年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才曾拍摄过一部类似的纪录片,向观众展示“富勒尔们”的世界。
尽管他们所处的行业并没有让他们光耀门楣,但作为一代工匠大师,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深度工作状态,因为一旦他们稍有分神,便会使数小时的努力付之一炬。
在工匠的世界里,深度工作变得十分有意义,甚至可以这样说,“依靠手工能力在世界中切实地展现自己,由此得来的满足感可以使人变得恬静平和“,然而当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知识工作上的时候,深度工作与美好生活间的联系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
作者在书中讲到,知识工作在确定目标的时候,很难界定,甚至是几乎所有的知识工作都能归结为同样令人精疲力竭的电子邮件和幻灯片,只是幻灯片中用的图标不同,才区分了不同的职业。这恰恰是第一处知识工作中深度工作和工作意义之间关系模糊不清的地方。
另外一处则是不断有声音呼唤知识工作者在浮浅活动上花费更长的时间,因为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大家普遍认为与网络相关的事物是具有创新性和必须的。
尽管这种思想在社会中根深蒂固,作者并不气馁,他决心在本书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向我们证明,“深度的生活不仅仅可以让你从经济上获益,还能让你变得充实起来。”
一、从神经学角度
科学作家加拉格尔在被诊断为癌症晚期后,突然萌生出一种强烈的直觉:“这种疾病想要控制我的注意力,但是我要尽可能专注于自己的生活。”
并且她认为,“熟练管理注意力是优质生活的重要因素”。
然而这与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是完全相悖的,我们更倾向于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所处的环境上,认为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决定了我们的感受。
举个例子,如果今天你关注的是没有完成工作,遭到领导的训斥,你这一天会变得非常烦躁;如果你的关注点在孩子送你的圣诞礼物,是不是你的感受会立刻变得不一样了呢?
很显然上面的两种情况下,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
就像书中所说,人们不断的查看收件箱的习惯(反思:翻看微信等通讯工具),会使浮浅的事物占据他们注意力的中心,从而使大脑形成固定的印象,认为你的工作生活充满了压力,烦扰,沮丧和琐事。
即使你的同事都很友好,你们的交流也是积极向上的,但你纵容注意力,时不时转移到浮浅任务上,你的大脑将不会想着生活中的好事,而总是纠缠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那么我们可以从神经学的角度得知,知识工作中的深度工作时间可以有效地影响人脑这台复杂的机器,久而久之,这种影响将会使你对工作生活的意义和满足度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从心理学角度
在这一部分作者引用了切尔森米哈赖的理论--心流,它是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
心流活动的种类很多,得益于最近一个月阅读的大量书籍,我发现许多书上都有提及,例如棋类活动,球类攀岩编程等认真专注的活动,比较容易带来心流体验。
而在我们的书中,作者是这样说的,“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犀牛活动,有其内在的目的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集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那么从以上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因为它将脑力开发到极致,专注在一项活动中达到忘我的境界。
并且有研究表明深度工作可以唤醒意识,使生活更有价值,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深度工作带来的经历可以为你带来深度满足。
三、从哲学角度
我们再回到一开始所说的工匠事业中,有哲学家认为,富勒尔用原始金属锻造出艺术品时,脸上满意的表情是对现代社会难以琢磨却极有价值的某种东西的赞赏表露--对神圣的一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的这种神圣感与我们的知识工作视觉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任何对高水平技能的追求,不管是物质的还是认知上的,都可以带来这种神圣感。
第二,培养手艺需要完成深度任务。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事业中拥抱深度工作,通过深度工作培养个人技能,就可以使知识工作从令人心烦意乱心力憔悴的职责变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呢?
到这里《深度工 作》理论部分我们就全部读完了,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主要讲述了深度工作,在我们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越来越有价值,但同时却越来越稀少。人们对他的关注不够,甚至产生了背离的看法。
作者从神经科学、心理以及哲学三个角度,向我们证明了深度工作与工作意义之间存在着有意义的联系。并在第一部分的最后,引用了加拉格尔的一句话,“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