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突然看到一位师兄发文悼念他的硕导。我和这位师兄硕士同校,自然听说了他的导师已经生病一点时间了,可是突然看到过世的消息还是惊了一下。但是更使我心振颤的是,这位老师尽是在前夜里沉江而去。师兄在悼文里写的很好,“老师的沉江,展现的是一种勇气,战胜不了病痛,就让病痛死去。”
我没有上过这位老师的课,但是在学院里的活动里、讲座上也是见过的。老师60年代初生人,现在也才55岁上下,正值学者生涯的收获期。在加上,他平日里总是气血方刚,大声谈笑,虽身高不高却有着一股大将风度。他的学术作的非常好,刚评上二级教授,正在冲刺长江学者。没想到临了却深受病痛折磨,最终选择了纵身江水。很难想象,当老师忍受着身体上的疼痛,面对滚滚江水时,内心是多么的悲愤、不甘、不舍、绝望....但或许正如师兄所言,老师此时内心是一种要与病魔同归于尽的气概。不管怎样,后人听了总是惋惜不已。
过去,我们总是太过于坚信自身,相信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信着人定胜天,信着面对苦难咬咬牙就过去了。硬撑着的人是英雄,死磕到底的是硬汉,他们的脊梁直、脖子硬,值得赞颂。这固然没有错,但是看过了世间有那么多人自己抉择生死,愈发觉得选择另一条路的人也并不是软弱和耻辱。一切只是选择不同而已,谁都无法切身感受别人的人生,谁都无法对别人的选择做出是否是正确的判断,更不要以自己的价值偏好去评判和衡量别人。我认为,越是成熟的人,越应该能够做到这一点。
生命总是喜欢在不经意间突然杀个措手不及,好似风和日丽、阳光普照之时突然下了个瓢泼大雨,让人无处躲雨。我们不能掌控命运的无常,因而只能修炼内在。让内在更强大,面对无常时可以更加从容,更加温和,不会有太多执念。修炼内心就是学习怎么能够不害怕,不纠结,微笑着和这个世界以及世界里的人告别。
当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可以留下什么?其实我会不时思考这个问题,当我们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谁还会记住我们?我们要做到多成功,才能被后人记住名字?好难!芸芸众生,古往今来,能记住的只有那么几个。真的甘心认认真真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然后相忘于世间。看着微信朋友圈的同学陆陆续续转发起这位老师的论文以示怀念时,我又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我现在在做的就是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留下点什么的活儿。还记得硕士毕业时,我和硕导说我想去找工作,去做辅导员。硕导立马否决,说人生在世要做点有意义的事,要做一些不会被他人替代的、不是机械重复的事情。我被他的话唬住了,再加上之前三年的洗脑,我去考博了。现在回头想想,老师的话虽然有些偏激,且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刺激我,但还是有些道理的。任何职业当然都有价值,都可以实现自身,但读博以及将来研究学术是一条最便捷的路。就好像每个人都在向山顶攀登,做学术这条路很苦很难走,却可以比较快的登上山顶。因为我认为山顶的地方,总是人的内心。我们可以追求不一样的东西,财富、健康、美人,但终究最后总要去探究自己内心的真、善、美。而不论是研究哲学、美学、文学还是自然科学,它们的终点总是为这个世界再增添一些更真、更美好的元素。
希望五年或十年后的自己在看到今日写下的这段话时,仍然可以为自己选择的事业感到骄傲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