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一段好的恋情会让人成长,而成长从来都是伴随着苦痛的。于是爱情这出戏往往有着最华丽的开场白,却难以逃脱那些严肃而现实的跌宕情节,赚人眼泪,痛人心扉。然而一段恋情里最值得去收藏的,一定不是那些疼痛本身,而是在做出漫长的自身调整之后,体会到的那种更加轻松舒适的自由。这描述实在抽象,或许可以类比于学游泳的过程——回忆里至今仍带着消毒水味儿的那个夏天,第一次呛水时嗓子里撕扯的痛感夹杂着恐惧,而后渐渐掌握了决窍,学着享受气泡鼓动着溢出水面的乐趣,享受畅游的幸福感。再好的游泳技巧也规避不了呛水的风险,没有人不讨厌呛水时的疼痛,但这种偶发事件完全不能掩盖游泳本身给人带来的愉快体验,而这疼痛的代价,便是在提醒我们不要第二次以同样的方式被呛——如果你真的用了心,长记性。
我知道将恋爱比作游泳、把矛盾比作呛水是不太贴切的,因为这个星球上最复杂无解的“事物”就是人,而爱情竟然是加诸在人与人之间更加抽象的名为“感情”的东西,它的复杂程度我想至少是指数倍的吧。偶尔有朋友向我说起(吐槽)她们的感情生活,大多是面对矛盾却无法达成有效地沟通。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他就是不懂我呢?!”说实话,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问题,每次都会难倒我,因为面对一个生气又委屈的女人,我可不敢直截了当地说:“因为你男友不是你,他的猜测命中率太低。”于是,又要在如何委婉地表达同义句上费不少心思。最近半年杂七杂八的书读了不少,其中不乏一些书籍专注总结男人女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于这类书籍,大可以抱着扩展思路的心态,读读便罢了,不好生搬硬套在对方身上。其实,用心留意观察才是最有效的方式,毕竟每个人都是如此的复杂,搞懂自己尚且是个老大难,对于另一只个体,大概只能以包容为前题,期待着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小特征、总结几条小归律了。正是因为弄懂一个人这么难,所以每每自己本能的推测,与下一秒对方脱口而出的想法相一致时,内心就会有种特别的欢喜,而这也算是恋爱自带的乐趣之一了吧。如果换一个角度理解,似乎“对方搞不懂自己”这件事也就没什么值得奇怪(生气)的了。
面对“不懂”,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在“如何适时适当地表达”这个问题上,我也是一直在摸索,但我习惯以避免吵架为前提进行沟通,因为争吵虽然表面上貌似达到了沟通的效果,然而其背后造成的伤害是难以挽救的。今天刚好在MONO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人其实是愿意孤独的,也是愿意死的。要不然为什么偏偏与最心爱的人作对,为何对眼前的一切漠然,而去注目永不可期的事物。”“心爱的人”广义上当然不仅仅是指伴侣,父母亲人也包含在内,但父母对孩子的无私太特殊了,没有人能要求男(女)友像父母一样包容自己,不求回报地掏心掏肺。我深知,其实最难的就是面对父母伴侣还能保持自己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尤其是换位思考的本领,那种与朋友相处时巧妙拿捏的分寸感,反而难以在至亲面前展现。于是往往像只横行的刺猬,不知怎得,总会误伤了心爱的人,违背了"爱"字的本意。倘若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已经适应了我们这种分寸感缺失,或者干脆不认为这是个问题,纵容我们一些过分的言语、过度的索求,那么何不把恋爱当作一次机会,改掉自己这个毛病呢?毕竟每段感情的开端都是如此美好,别让相互之间一次次并无恶意的误伤,磨没了最初那份真切的心情。当然,我假设你并不是在寻找一个像父母一样惯着你的他(她),身披金钟罩铁布衫不在乎被你刺伤。如果你仍然坚信着这种人的存在,那么我只能在为他(她)抹泪的同时,对你献上我诚挚的“祝你好运”了。
我想在致力于搞懂对方与被对方搞懂之前,还是先学着让一份“珍惜”常怀心中吧。珍惜着,便会时时注意收敛自己的锋芒,或许找回了最初相识时的那种分寸感,其他的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