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诗经——河广

诗经——风——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河:黄河。

苇:用芦苇编的筏子。

杭:通“航”。

跂(qǐ):古通“企”,踮起脚尖。

予:而。

曾: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支苇筏可飞航。谁说宋国太遥远?踮起脚跟即在望。

谁说黄河广又宽?其间难容一小船。谁说宋国太遥远?赶去尚及吃早餐。


河,指黄河。苇,指芦苇。一苇杭之,其意有点一苇渡江的意思。这里应该是种夸张的说法,与下文曾不容刀一样。有人解释刀为小船,说黄河虽广容不下一条小船。跂,踮着脚的意思.崇朝,《蝃蝀》有句:“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指整个早上的时间。

那么全文的意思就明显了,这里用宋人在卫思其故乡的大意思来解释诗文意思。

谁说黄河又宽又广,其实只有一支苇杆就可以渡过江去,回到故乡宋地。谁说宋国遥远,只要踮起脚尖就可以看到宋国的都城。

谁说黄河双宽又广,可是他却容不下一条渡我过江的小舟,怎么能载我归故乡呢?谁说宋国遥远,他的路程我只需一个早晨就可以到达,可电到底是哪个早晨呢?

这里写出了一个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引起读者之共鸣。家乡容不下肉身,他乡寄不下灵魂,这不得不说是游子的悲哀。

当然,古之学者认为此诗另有其意,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中称这首诗是“宋襄公母思归不得也”,身居卫国的宋襄公之母思念儿子,却又不能违礼而见,故作此诗。

而我在网上看到了另一种解释,虽然说得较为晦涩,却感觉引经据典,极有说服力。在此简要描述一下。

作者以本诗的历史阶段为切入点,说本诗作于卫文公时代。卫文公之所以能当上卫国之主,或者说卫国之所以可以存在,一大半要归功于宋、齐两国。因当时戎狄进攻卫国,卫国几乎灭国,宋、齐两国帮忙赶走戎狄,重建卫国,方有卫文公之治。所以,该学者认为本诗是卫文公所作,用以表明其心意,表明对宋国的感激之情。

卫国与宋国之间有黄河临界之地,方位大概在卫国东南,宋国西北之地。卫文公说,谁说黄河这宽广,仅一苇便可渡之。谁说宋国之远,我们踮脚就可看到。后边一句一样。

是指卫国被狄人大败后,宋桓公渡河来到卫国领地迎接卫戴公等人。黄河的宽广没有难倒宋桓公,更没有隔断两国友谊。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只要有心去做,困难再大也能克服。此处表明了卫文公之胸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