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孝公掌管的秦国时代,此时的秦国国力较弱,没法和当时的富强的魏国比,魏国要人有人,要财力有财力,其它国家唯魏国马首是瞻,在六国会盟时,魏国牵头想和其它国家瓜分秦国。
此时的魏国有庞涓、公叔痤、公子卬,要说这几个人当中,庞涓在军事上没得说,当然他和孙膑是另外一回事,就其当时在魏国而言,还是不错的。
公叔痤作为丞相级别的人,可能在治理国家上不算是特别好的人,但是他识人,而且几乎没走眼过,这个我们等会再讲。
公子卬作为皇亲国戚,能力也不算特别出众,算是较平庸的吧。可是他们三个不团结,最后导致人才走失。
我们先说魏国国君魏罃,他有上面三个管理团认,但他自己却在享乐,每天过着声色犬马的日子,总是睡到日上三杆才晕乎乎地起来,还爱好大喜功,作为一国国君如此,那这个诸侯国也就差不多了。
再说公叔痤,虽然在管理上只能算一个中等,但是他会识人,还把卫鞅招来做自己的中庶士,在公叔痤生病时,他让魏王到自己的府上,有要事说,魏王来了。公叔痤对魏王说,等他走了以后,有一个人要重用,如果不重用他,就把他杀了,也不能让他到其它的地方去。
魏王问公叔痤,这是哪方高人,公叔痤说就是自己府上的中庶士卫鞅。魏王一听,觉得是老丞相老糊涂了,表面上答应,背地里却没放在心上。
老丞相去世后,卫鞅主动要求守墓。在这后,庞涓想,老丞相去世了,以后要说能治理国家的人除了他,别无他人,因为他自己不仅懂治理国家,还懂得用兵,不过魏王却没这么想。
公子卬是魏王庶出的弟弟,还是有一定的能力,不过他还是被乔装的景监用重金收买,并且给秦国争取到了一定的时间。魏王果然没有让庞涓接公叔痤的班,并且也没采纳庞涓的意见,而是让公子卬接手丞相的事务。
公叔痤是这样评介魏王的:魏王即位以来好大喜功,不务国本,醉心炫耀国力,对国衰没有洞察,对治国人才,也不会有渴求之心。还有官声腐败过甚,实力竞争之正气消弭,逢迎邪气上涨;上将军庞涓是魏王肱股重臣,他的战功,使魏国朝野被表面的强盛所迷醉。没有意识到魏国的实力日渐衰退。
作为领导人魏王来说,看不到这一切,被表面的之功迷惑,也难怪人才走失。
反观秦国国君赢渠梁,黎明便起来,每天夜读两个时辰,早起一个时辰,练剑之后准点读书,然后再处理国务。
他不仅自律,还有一拔忠于自己的臣子,比如赢虔、景监、车英等,这也为他后来的商(卫)鞅变法打下基础。
一个自律的国君,又怎么不会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呢?这是两个国家的国君之间的对比。
一个团体,除了有好员工,还得有一个好的领导。如果一个团队员工能力很强,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却没有能力,不会管理,那么到了后期就只解散。
我正好遇到过这样的团队,那是我刚从医院出来换的第一个工作,那个单位当时行业里做得小有名气,后来让她的儿子接手管理,我去的时候正是她儿子管理的时候。
我们下面中层有四个领导能力很强,各自都独当一面,我给他们取名四大金刚。他们能力强又什么用,最高领导不来气,管理拿不出方案,开会没开出一个名堂,还浪费大家的时间。
这个新接手的领导管理能力真的无法说,这个我在和其它单位对接时,多个单位的负责人对我说过这话了。
后来,果真如我所料(那时我已离开了),那个单位在后来新领导之下,慢慢就没有音讯了,已经垮了,可惜他母亲一手打下来的天下,最后毁在了他的手里。
好的团队,离不开好的领导和好的员工,这个是相辅相成的。就如魏王一样,下面有好员工,也有好人才,可是自己不会辨别和启用,白白让机会和人才溜走,可惜了。
如果,世间没有那么多如果的,如果当初魏王听了庞涓的话,可能秦国在历史上也就不会存在了,我们的历史也就被改写了。
世间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魏王想带头分了秦国,可是自己没抓住时机,反而被后来的秦国所超越,这是后话。
一个团队里员工能力强,领导能力差,这个团队也走不远。天时、地利、人和,这是缺一不可的。
一个出色的领导不仅要有卓越的领导力,还要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带领团队不断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才是作为一个领导的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