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个CEO找到我,他对团队的执行力不满意,觉得他们无法实现自己脑海中宏伟的蓝图。我问他:“你觉得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就是找到更多的牛人呀!”
我面带微笑看着他,内心OS是:“哎,又是一个有牛人情节的CEO!”你觉得呢?团队战斗力不行,找牛人难道有错么?这一讲,我们就来说这个问题。
1.团队问题的根源
让我和你分享一段自己的真实经历。当年,我在海外负责一家跨国企业的亚太业务。多语言,跨文化,还有极复杂的产品服务,给我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团队里有一些人,姑且称为“鸡肋队员”吧,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没有糟糕到不合格,但显然不够优秀。当时我和上面那位CEO一样,认为团队业绩要突破,出路就是把他们换掉,找牛人。
但在国外,除非对方犯了大错,否则开人很难。你要是我,会怎么做?调整KPI和奖金,谈话,培训?你能想到的,我都做了,都没啥用。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付出了这么多努力都不能改变现状,我很沮丧。
我的老板估计是被我的努力打动了。有一天终于大发慈悲,花了大价钱,让他自己的教练来帮我。结果,我仍然带着这些鸡肋队员,达成了一直想要的突破。
这名教练做了什么呢?他并没有告诉我该怎么做,他只做了一件事:帮助我更准确地认识自己。注意,不是团队成员,而是我自己。
他的提问像镜子一样让我看到自己的盲区。比如,他让我收集反馈,列举自己的工作习惯。有一个是,每次完成一个大项目后,无论团队做得多好,我都会习惯性地问一句:“我们下次怎么能做得更好?”教练就问我:“大家的反应如何?”我说,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有一部分人会热烈讨论,我知道他们很有收获;但另外一部分,即使被点名,也不怎么说话,呆若木鸡。这种人就是我想换掉的鸡肋队员。
他继续问我:“你觉得那些鸡肋队员的反应和你有关系吗?”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他们不说话不就是他们的错吗?但那一刻,看着教练的眼睛,我突然意识到,“下次怎么能做得更好?”这个问题,有可能被误解为:我不满意。而这肯定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这次谈话过后,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做了两个调整。
改变时机。第一时间只表扬,让大家享受胜利的喜悦,之后再讨论如何改进。
改变措辞。现在我会说:“这次真的很棒,但如果一定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大家觉得怎么能做得更好呢?”
当然,这只是我做出的众多改变中,很小的一点。我还发现很多类似的盲区。比如我下判断特别快,有人跟不上;我在沟通中思考,可能会让别人觉得没方向感,等等。我都做了调整。
结果,当我改变以后,整个团队的氛围也改变了。过去呆若木鸡的人,也开始主动发言。他们的个性和其他队员不太一样,看事情的角度也会不同,因此激发出很多灵感。大家群策群力,解决了公司多少年都无法解决的销量瓶颈,业绩也创了历史新高。
2.看清自己如何阻碍团队进步
好,我的故事讲完了。回头看,你有没有发现,表面上团队的不给力,其实管理者很可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是管理者阻碍了团队的表现,那找牛人肯定不会解决问题。相反,当管理者改变,不需要牛人,团队自然能上一个大台阶。
你可能会说:你这是个特例。我要告诉你,不是的。在我做CEO教练之后,看到95%的CEO和当年的自己一样。团队达不到期望,就认为是人的问题,想找牛人。其实,在下结论之前,他们需要寻找外界的帮助,比如CEO教练,去审视自己的盲区。他们首先要搞清楚,是不是自己阻碍了团队的进步。
回到开头提到的那位想提升团队执行力的CEO。你可以猜到,我也先要帮他认识自己,帮他停下伤害团队的行为。
不过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让人看见自己的问题,并且改变,是很大的挑战。你懂的,能做CEO的人,都很自信。直接否定他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所以,我很狡猾,采取了迂回战术,用下面三步去引导他:
先让他死掉找牛人的心。我会说:“牛人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的,咱们先尝试下别的方法?”把他逼到绝境上。我又说:“你介不介意我们做个假设?你的公司是一艘船,航行在大海上。现在只能丢人下去,但没人上来。在这个假设上,咱们看看能做什么,好吗?”他说好。
为了让他一步一步前进。我说:“可不可以请你先做一个特质测试,之后再决定下一步?”就这样,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往自我认知的路上前进了。
这里我必须插一句。其实你也可以把类似的方法用在自己,或者团队成员身上,帮助他们离开误区,矫正方向。
第一步:先把所有想到的答案写下来,看看哪些是在控制之外,或者是暂时不可能实现的。对于现实,请先认怂;
第二步:假设现实不会被改变,那能做些什么?这样就不知不觉地帮他们,或者自己,转换了视角,聚焦到现有的资源;
第三步:制定一个很小很具体的行动计划,先动起来。比如打个电话,做个测试等。这个行动一定要小而容易,千万不要贪心,因为你的目的就是让改变悄无声息地开始,而一旦体会到了这么做的好处,后面的事就容易了。
好,说回那个CEO的案例。我通过性格测试,收集反馈,以及提问帮助他反思这三步来认识他自己,这三步得到了完全相同的结论。你以为事情就这样解决了么?当然没有。我希望帮他看到的是盲区。什么是盲区?就是自己都不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事。就好像你一直觉得自己很懂沟通,结果测试结果是你沟通能力差。你能轻易接受么?
那怎么办?你肯定猜不到,解决方法是让他和团队一起做游戏。
这个游戏是用积木盖房子。除了CEO和合伙人,没人知道房子最终长什么样。团队看不到图纸、说明书,只能按他俩的指令行动。结果,CEO因为不关注细节,思维发散,指挥错了,把房子的前后给弄反了。合伙人发现了,在旁边一直试图阻止他。但CEO很自信,不听。直到合伙人受不了了,冲上去一把拽住CEO的胳膊,把他拉下来推到一边。整个团队才开始把所有积木块推倒重来。
你还记得吗?当时CEO找我要解决团队执行力的问题。现在,你应该猜到我为什么用这个游戏了吧?对。这个CEO是一个战略思维极强,但自己执行力很弱的人。他对于执行很有想法,但有想法和洞察力,以及指挥团队,是两码事。其实,他才是团队执行力的瓶颈。我需要让他自己在游戏中看见这一点。
游戏结束后他还是半信半疑,很可能觉得这只是一次意外。别急,我还安排了分享环节。大家统一反馈,CEO下达的行动指令,不如合伙人清晰、精准。
然后,我引导所有人思考平常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大家的反馈中有一点是,在执行项目的时候,常常是时间紧任务重,团队需要特别明确的指令,到底要做成什么样。可是CEO的思维方式很发散,很粗线条,只会给出模糊的方向。那每个人都按自己的理解去做,最后方向就各不相同。
当把游戏和实际工作中的事情,以及性格测试、反馈等所有信息联系到一起的时候,这名CEO才确信自己是团队执行力的瓶颈。
最后,这名CEO明白了,自己的优势就是制定战略。于是不再瞎掺合执行的事,放手让合伙人去做。如果他当时去找了牛人,那不管找到的人有多牛,都没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实际上,我见到的CEO和高管,在真正认识自己之前,都在用各种方式拖团队的后腿,有的是承担了过多的责任,搞得团队无法独立思考;有的是没给别人发展空间,结果能干的人留不下来;还有的善于看到问题,结果大家一有新想法,他先挑毛病,扼杀了组织的创造性。
所以当团队遇到了瓶颈,你的感觉是人员水平达到了天花板,想找牛人时,请克制一下,从好好了解自己开始。测试报告,同事的反馈,思考自己过去的行为都会有帮助。但是,人往往会灯下黑,如果你真的想清晰准确地认识自己,聘请一位高管教练,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你可能还有一个疑问:难道牛人就没用了么?当然不是。还记得我说,95%找牛人的CEO都失败了么?还有5%,就成功了。为什么?因为他们面对的情况不同。当你需要填补团队技能、知识的缺口时,牛人才是解药。
举个例子,你的公司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找一个那个领域的牛人,因为他掌握你的团队不曾掌握的技能和知识。换句话说,当你有新需求时,招牛人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