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0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真正有“仁”的修养的人,真能喜爱别人,也真能够讨厌别人。我们读历史,有“善善恶恶”的话,上面的“恶”是厌恶,可恶的恶;下面是恶的本字,很坏的意思。过去的古文以及许多奏议中,有“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的话,等于说喜欢这个有才干的部下,但又不能提拔他、奖励他;讨厌那个坏的部下,而又不能去掉他。
这里孔子说有“仁”的修养的人,是真能够爱人,也真能够讨厌人。但孔子的话,假如说到这里停住了,像宋儒一样把它圈断了,那么我们研究起来,对孔子思想的“仁”还是无法有清晰的认识。现在我们把下面一句与上面的话连接起来就懂了。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真有了仁的修养,就不会特别讨厌别人了,好比一个大宗教的教主,对好人固然要去爱他,对坏人也要设法改变他、感化他,最好也使他进天堂,这样才算对。所以说一个真正有志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对好的爱护他,对坏的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论语别裁》
以人之初性本善为假设前提,人的天性都是仁的。而这个天性的仁,受制于人的生长环境,会不由得对人有所喜恶,喜欢某一类人,不喜欢某一类人,这是一个正常人身心一致的表现。
按心理学“投射”的解释,你最不喜欢某人身上的某个特质,恰恰是你自身拥有的最明显的特质。镜子原理,在他人身上照出了自己。你厌恶的人越多,对自己的不接纳就越深,否定自己就越严重。
倘若依从标准,勉强让自己喜欢那些看不顺眼的人,自己扭曲不说,或许人格分裂后伤到他人。
所以,“苟志于仁”或许是自我接纳的途径之一,当我们高远辽阔,真正有了仁的修养,或许能从他人的恶看到慈悲。